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刘士余谈“堰塞湖”:以暂停IPO稳市场效果并不好

2017年02月26日 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6日讯 针对新股“堰塞湖”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今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当资本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曾经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方法,力图稳定市场、缓解下行压力,也取得过时点性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因为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没有解决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

  刘士余说,从静态来看,在某一个时点,新股发行增加了,会影响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同时也改善了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动态地看,资本市场的根本动力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于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是不长久的。要想长久,就必须有新的公司进来,新的公司进来以后就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就会吸引增量资金,因为投资价值在增加,全社会的信心就增强了。

  “去年以来,证监会就这一问题持续加强和市场的沟通,主流观点认为,异常波动后,资本市场的自我修复比预期要好,具备了适时、适度加大IPO力度的条件。工作的最基本准则就是尊重市场机制、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所以,去年加大了资本市场IPO审核的力度,增加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供给。实践证明,来自于市场共识的这个做法是受市场欢迎的,是有生命力的。” 刘士余说。

  据介绍,去年有280家企业通过IPO的审核,248家企业完成IPO,融资1630多亿元。刘士余在今年的证监会系统的工作会议上曾表示,有信心解决所谓的“堰塞湖”问题。

  “堰塞湖”是大家对排队公司家数多、进展慢一个形象称呼。刘士余说,市场上好像有一种预期,因为排队时间比较长,多家新股一起发行,股市就可能下行。所以大家一看,企业排队的家数从500家增加到600家、700家,如果这盆水倒下来,那二级市场不就冲垮了吗?这就说明“堰塞湖”的数量效应并不是很重要,部分投资者心理效应更重要。

  “过去曾在股市下行时停止IPO,导致市场的心理预期被扭曲。去年一年,我们把扭曲了的预期调过来了。当然,不在于每周过会的企业多几家、少几家。也有记者朋友问,这周为什么发8家,那周为什么发14家?我说8家、14家加起来,平均不就是11家吗?不在家数多一点、少一点,关键是过会企业的质量。去年,我们花了很大功夫严把IPO公司的质量关,再融资的质量关、并购重组的质量关,加大了发行人、保荐人的责任。” 刘士余透露,过段时间大家可能会看到,证监会还会公布一些有影响力的案子。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