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研讨环首都经济圈城市如何实现协同发展顶层设计

2017年01月24日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学聪 周明阳

  编者按:京津冀三省市加快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京津冀地区正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唯一的跨省级行政区域,打破行政区划、在一定区域内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多地市之间统筹资源、取长补短——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日前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机遇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主题,探讨环首都经济圈城市如何实现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目标。京津冀三地不仅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还要找准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优势、趋势的发展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目前京津冀板块内部分化明显,差异悬殊,河北的人均GDP是北京的40%、天津的38%,距离北京300公里甚至还有环京津的贫困带。在京津冀地区,市场化机制滞后,生产要素流动受限,优质的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京和天津,造成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加之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王一鸣认为,协同发展将给城市带来更多红利,应打破行政边界,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发展城市群,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在格局中获益。此外,应完善城市群的布局和形态,解决中小城市过于瘦弱、不同规模城市间缺乏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存在断层的问题。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主动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当前,京津冀地区正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唯一的跨省级行政区域,打破行政区划、在一定区域内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多地市之间统筹资源、取长补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王春法认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对协同创新的具体化,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调动激发科技创新资源的活力。

  王春法表示,目前,三地在区域联动、政策联动和园区联动等方面都探索出了可以推广的模式,但是也存在跨区域政策认定标准不一、高技术企业需二次认定等问题,跨区域政策协同仍有待加强,避免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制度差异阻碍协同创新的发展。三地在协同创新中应形成梯度格局,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各有侧重。

  如何把区域创新系统落实到具体产业上,形成产业创新体系,也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搭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载体,支持企业集团在京津冀合理布局,形成协同创新产业链,推进共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与会专家提出,应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实现产业版图重构。区别于过去传统模式下的产业对接、园区共建式的产业转移带动城市发展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发展思路的关键在于各城市需要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为依照自身优势和需求,进行主动规划、主动选择、主动参与,并由此激发广大企业主体参与。尤其是作为三地最主要的产业承接地的河北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将不再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坚决外移,积极引入和吸纳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制造业等更为绿色环保、生态集约的产业。

  永定城产业共同体项目是此次研讨会特邀的研讨案例。京津冀(固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甘利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区域城市的共同发展,而作为产业载体的企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永定城是2016年河北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总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规模3200亿元,其中一期智慧商贸区总投资规模716亿元,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已经于2016年8月份启动。永定城一期智慧商贸区以智慧商贸和智慧物流产业为先导建设商贸产业集群,以时尚文创、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公园生活建构为产业组成,共同建构全球产业共同体版图,并最终形成集产、城、游于一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和北京特色卫星城。(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周明阳)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