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冷空气来了!京津冀霾中迎雪 局地降温14度以上

2017年01月07日 10:21   来源: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自2016年12月30日以来,雾和霾持续笼罩华北等地,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发布霾预警信号,今天(7日)北京、河北等地仍有重度霾。同时,雨雪袭中东部地区,京津冀等地迎雪。8日,随着冷空气来袭,我国大部地区霾散气温降,局地气温降幅可达14℃以上。

  霾范围继续缩减京津冀仍需“抗霾”

  从去年12月30日开始,一轮跨年雾和霾强势来袭,截至昨天已经持续第8天。相比12月16-21日京津冀重污染过程,此轮过程不管是持续时间还是影响范围,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本次大雾更浓,能见度更低,为此,中央气象台发布了罕见的大雾红色预警。昨天起,霾范围呈现缩减趋势,但是华北、黄淮等地仍出现中至重度霾。监测数据显示,6日08时至14时,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陕西关中、华南中西部、四川盆地等地出现中度霾,部分地区重度霾,卫星观测到无云区域的可视霾区面积约大于20万平方公里;上述地区PM2.5浓度超过115微克/立方米,出现中到重度污染。

  

  昨天,北京依旧被霾笼罩。(图/关禺)

  今天,霾范围继续缩减,但华北等地依然被霾笼罩。预计7日08时至8日08时,北京中南部、天津中西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山西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中部、四川盆地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为此,中央气象台今天早上6时发布霾黄色预警。

  

  另外,今天河北、河南等地将有强浓雾,能见度将不足200米。预计7日早晨至上午,河北中南部、天津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中部、山东西北部、浙江北部、广西中部等地有大雾天气,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低于500米的浓雾,局地有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

  

  8日夜间,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霾自北向南减弱消散。今天雾和霾天气持续,建议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需戴好口罩做好健康防护。同时,由于能见度低,需注意交通安全。

  京津冀等地迎雪南方多地降雨持续

  昨天,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水。昨天05至今天05时,内蒙古中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西部和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都普遍被雨雪所覆盖。其中,降雨的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部、安徽、江苏中南部一带,24小时降水量普遍达到中到大雨。同时,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昨天出现了降雪或雨夹雪。

  相比于昨天,今天的降水范围有所缩小,降水中心转移到山东、江苏等地,同时,北京、河北等地将迎来降雪。预计,今天内蒙古中部、华北中东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将有小雪、零星小雪或雨夹雪,局地有中雪。西藏西部有小到中雪,其中西藏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有大暴雪。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

  

  明天,除了西南东部、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一带还有小雨外,南方大部区域的降水都趋于停止。

  此次降雨正逢周末,道路湿滑、能见度下降,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下雨天体感阴冷,体弱者应及时增加衣物,谨防感冒。

  冷空气将来袭局地降温超14℃

  “二九”以来,气温却没有寒天的意思,特别是内蒙古中部、东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东部等地区,“二九”以来偏暖了5-7℃,不少省会级大城市打破了常年“二九”平均气温纪录。

  

  随着冷空气再度活跃,我国各地也会陆续开始降温。8日进入“三九”之后,我国大部地区将出现大幅降温。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5~8℃,其中东北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14℃以上。

  预计至12日,省会级大城市中,贵阳累计降温将达17℃,位于降温幅度排行榜榜首。常受到冷空气影响的东北三个省会级大城市普遍上榜,3至5天内最高气温也将下降10℃以上。

  

  冷空气影响下,气温变化较大,公众需及时关注天气信息,注意添加衣物,避免着凉感冒。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