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引进来 走出去——我国开启新一轮更高水平双向开放航程

2016年12月25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徐惠喜

  20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的日子。15年来,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世界因中国而精彩。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以更开放的胸襟,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拥抱全球化新格局。图为上海自贸区的航拍照片。 新华社记者 裴 鑫摄

  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坚持开放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东方巨人”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得益于开放发展,“中国号”巨轮正在向着中国梦破浪前行——

  扩大开放融合内外联动发展

  开放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决定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与过去的开放不同,新时期的开放不仅强调“引进来”,更加注重“走出去”,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表现为一种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近3年来,中央深改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开放发展大计,并审议通过多个有关开放的重要文件。2015年9月15日深改组举行第十六次会议,专门聚焦开放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此外,深改组召开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这些重要文件精神的审议通过和贯彻实施,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扩大对内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这是我国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重在坚持内外统筹,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

  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开放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

  “一带一路”引领对外合作潮流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发展机遇相互转化中实现合作共赢,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份在出访中亚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份,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去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从主要原则、建设主线和建设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今年3月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其中专门一章。

  “一带一路”提出3年来,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早期收获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政策沟通方面,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政府间协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在设施联通方面,匈塞铁路、雅万高铁陆续开工,中老、中泰等泛亚铁路网开始启动,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推进。中欧班列品牌业已形成,迄今已成功开行2000多列,常态化运输机制逐渐形成。

  在贸易畅通方面,去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9955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5.1%。在资金融通方面,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与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成立并启动项目投资,沿线国家积极探讨建立或扩充各类双多边合作基金,金融合作正在迅速展开。去年,我国企业对相关国家直接投资148.2亿美元,吸收来自相关国家的投资8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3.8%。在民心相通方面,我国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一带一路”人文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业已启动。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大工程,6大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蒙俄三方已就建设经济走廊达成共识,正抓紧编制规划纲要。中巴经济走廊起步早进展快,已实质性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也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正在积极规划建设。

  “一带一路”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正成为一条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产能合作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华丽转型。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初见成效。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对国外制造业的投资存量已超过929亿美元,涵盖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纺织等诸多领域。其中今年前10个月流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62.3亿美元,增长163.8%,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8%。流向装备制造业160.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6倍,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61.2%。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我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在境外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企业正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75个,园区主导产业涉及有色、轻纺、服装、汽配、建材、家电等,大都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加工类项目。这些合作区累计投资为179.5亿美元,园区企业总产值超过419.3亿美元。

  国际产能合作,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投资合作,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促进中国和东道国经贸合作双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合作区在推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形成海外产业集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东道国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深化了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底,在建75个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14.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5.3万个。另一方面,合作区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东道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与成果,分享中国建设开发区、设立特区的理念与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品牌、中国人才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惠喜)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