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城市“双修”的“三亚经验”值得推广

2016年12月16日 16: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三亚“双修”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三亚市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细化为九个方面的具体工程项目,通过狠抓落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呼吁“各城市要学习借鉴三亚经验”。

  无可讳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各种城市病的困扰,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城市生活品质不高等。三亚作为其中一个的缩影,其身上蔓延的“城市病”,集中体现了过去3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误区和“通病”。住建部选择三亚试点,也正是希望通过解剖三亚样本,探索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之路,使得三亚成为摆脱城市病顽疾的“转换中的典型”。

  我们看到,通过“双修”工作,三亚城市环境和风貌以及城市转型发展都获得了改善和提升。从城市环境来看,山体变绿了,海岸变美了,河水变清了,绿地增多了,环境改善了,违建拆除了,海绵见效了;从城市发展来看,通过系统改善城市的环境,助推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激发了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城市新经济的萌生。

  三亚的城市“双修”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理念的胜利和方法的得当。

  首先,三亚的城市“双修”是以海绵城市和精品城市建设为目标,用“大脚革命”的城市建设理念来革新洗面。它走的是一条新型的美丽田园城市道路,是发展理念、城市景观的全面革命。

  何谓“大脚革命”?这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提倡的美学理念,就是通过“反规划”途径,运用“大脚革命”的理念和生态修复技术,砸掉硬化的河岸和海岸、铲掉化妆式的花坛和铺装广场,建立“大脚式”的生态基础设施,修复河流与湿地系统,回归丰产的土地,完善城市与乡村的慢行系统,建立国土与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

  在俞孔坚看来,“大脚革命”就是要创立新美学、新城市、新生活、新文化,走向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之梦。未来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园城市,确切地讲,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产性的城市,是海绵型的城市,更是节约型的绿色城市。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三亚在生态修复方面,实施山、海、河三大修复工程;在城市修补方面,打好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广告牌匾、改造城市绿地、协调城市色彩、实现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等六大战役,从而取得了城市发展的积极成效。

  其次,三亚城市“双修”的成功,不仅在于有先进的理念,还在于实践方法的得当。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和土人设计在三亚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中,除了提供“大脚革命”、“反规划”和“海绵城市”理论指导外,还具体规划了三亚的水系统总体规划、东岸湿地公园设计、红树林公园、市民果园以及凤凰路景观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这些设计和实践集中诠释和验证了生态文明理念和“大脚”美学的思想。比如,白鹭公园的生态修复,就是恢复健康水系统,使潮汐能进入公园内部水系,从而恢复红树林的生长;同时让白鹭进城,营造了人与白鹭相携而游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浪漫场所。比如东岸湿地,通过建设绿色海绵,营造水上森林,恢复湿地生境并将生产性景观引入,让居民参与,成为后花园和自己的菜园,同时融入城市功能,打造成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比如临春岭城市果园,让果树上街,即以台地的种植形式,结合丰富、细致的种植设计,将果园种植、休闲游憩和高差处理巧妙融为一体,打造集山体修复、生态保育和城市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山体公园。

  “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是标志着城市转型发展的城市治理新范式。当前,城市发展方式急需转型,发展目标需要修正,发展观念需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央所倡导的“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标。从这意义上来说,三亚推进城市“双修”的经验值得推广。(牛建宏)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