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特朗普当选后中美是否可以避免发生贸易战?外交部回应

2016年11月17日 18:36   来源:外交部   

  问:据《朝日新闻》报道称,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在东盟防长会议后对记者称,东盟防长们认为南海发生的事态也会在东海发生,东海发生的事态也会在南海发生,这都是相同的。对于日本而言守卫南海关系到守卫东海。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持什么立场、怎么看待当前的南海局势,最好由东盟国家自己说。日本并不是东盟的代言人。不久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先后访华,两国领导人也都同中方领导人就南海问题交换了意见,我们对东盟的态度有自己的判断。应该说,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南海形势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南海问题也已经重回通过直接当事方谈判协商管控和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上来。

  我们敦促日本作为域外国家切实汲取历史教训,不要破坏本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更不要搬弄是非。

  问:日本和韩国草签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注意到有关报道,希望有关国家在开展相关合作时切实尊重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避免影响地区和平稳定。

  问: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日前发表的报告提到香港,其中建议美国务院评估香港是否在“一国两制”下维持了充分自治。外交部对此有何回应?

  答:你提到的这个委员会年复一年地炮制所谓涉华报告,其内容无非就是那老几样,完全是陈词滥调,再次暴露了这个委员会的对华偏见和思维定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正关注这份报告,我也没有兴趣就其具体内容发表评论。

  问:中方表示,长期稳定繁荣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习主席近日也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其中多次提到中美合作。这次通话后,中方是否对两国可避免发生贸易战持更加乐观的态度?中方将如何同特朗普的过渡团队加强沟通,以避免中美贸易关系失控?

  答:日前,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当选总统通电话,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习主席指出,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中美合作拥有重要机遇和巨大潜力。通话后,中方与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团队也保持着接触。

  我们注意到,美国大选期间曾经有一些涉华言论,其中也提到了对华经贸关系问题。作为原则,我们不对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候选人的具体言论作评论。

  我愿强调,中美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其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互为对方最为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2015年双边货物贸易额超过5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600亿美元,这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

  中美共同维护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相信,美方会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一个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的政策。

  问: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报告中建议禁止中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公司,并提到中国军力日益增长可能导致其在寻求海外利益时动用武力。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刚才已经说过,对于这个所谓委员会报告的具体内容我没有兴趣作出评论。

  关于中美经贸合作,我刚才回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提问时已经讲过了,中美经贸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我们也一直鼓励中国企业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原则对外进行投资。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能为中国企业的投资创造公平和良好的环境。

  问:游蕙祯今天向香港法院提出上诉。她在“脸书”上说中央政府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希望英国介入。请问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想大家都注意到近日香港高等法院依法作出的有关判决。

  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事务完全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涉。“港独”势力企图分裂国家,并公开寻求外部支持,这一行径严重违反中国宪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特区有关法律,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损害香港特区的根本利益,触碰了“一国两制”的底线。我们奉劝那些企图挟洋自重的人,任何借助外国势力达到自身政治目的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问:中美两军本周正在云南举行联合实兵演练。从中美关系的角度看,你如何评价此次演练的意义?

  答:我不掌握你所提到的有关军事演练的具体情况。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军一直保持着正常的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