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国兰:24年,26辆自行车见证信访足迹

2016年11月15日 15:0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南昌11月15日新媒体专电 题:高国兰:24年,26辆自行车见证信访足迹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沈洋

  “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值班,最难协调的部门我沟通,最棘手的上访户我来接。”高国兰从事信访工作已经近24年,担任南昌市西湖区信访局局长后仍坚守信访一线,用耐心、真心、热心感动上访群众、化解矛盾,许多曾经的上访者如今都和他成为朋友。

  接访15万人次,化解难题3000多个

  见到高国兰时,他正在接访。记者随机采访了上访群众闵火根,他反映的是房屋拆迁补偿款问题。

  “他苦口婆心地向我讲解政策,承诺在合法的范围内协调解决我的问题。”68岁的闵火根说,高国兰多次上门实地了解他家的房屋拆迁问题,水都不喝一瓶,“确实是一身正气的好干部。”

  在南昌市西湖区信访局,记者还见到了老上访群众徐远彩。尽管他反映的问题早就有处理结果,属于信访三级终结事项,但高国兰还是耐心地向徐远彩解释政策。

  “信访就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我们化解一个矛盾就消除一个不稳定隐患。”高国兰说:“绝大部分人还是讲道理的,我们工作做得细一点,矛盾就会缓和一点。”

  今年54岁的高国兰,原本是一名教师,1993年成为一名信访干部以来就从未离开过信访岗位。他不忘“为民”初心,接待上访群众15万人次,调处信访积案1000多件,化解各类信访疑难问题3000余个。

  集体上访者由于利益诉求集中、涉及人数多、情绪激动,工作方式稍有不妥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利用,因此一直是信访工作的重点难点。但凡遇到集体上访,高国兰总是站在最前面,最多的一天他接待过600多名上访群众。

  “高国兰是一名出色的心理疏导员和矛盾调解员,让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平和下来,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范围内寻求化解矛盾的路径。”同事李国华说,但凡有合理的诉求,高国兰总是尽全力帮助协调,很多上访群众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26辆自行车见证他的信访足迹

  在高国兰看来,做信访工作,一定要掌握最真实的情况,而“最笨”的办法就是深入现场。

  无论是作为普通的信访干部,还是后来担任副局长、局长,他深入信访一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今年夏天,南昌西湖区原石头街幼儿园职工万某、曾某、高某及家属等5人,来到西湖区信访局反映社保问题。为查实信访人反映问题的真实性,近一个月时间,高国兰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到涉事主管部门了解情况。在证实信访人的诉求合理之后,高国兰又多次骑自行车到街道等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信访人都被高国兰所感动,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高国兰说骑自行车主要是便捷,“从区信访局到南昌市政府接访,打车需要半小时,而我骑自行车则只要19分钟。”但是在信访群众看来,骑自行车的高国兰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觉得他没有官架子,是一名靠得住的信访干部。

  除了在信访局接访,高国兰还主动把关口前移,深入矛盾现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隔着车窗总觉得和老百姓隔着一层,骑自行车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也是他喜欢骑自行车的原因。

  24年来,高国兰为信访群众奔走协调相关单位部门1000余次,到省里、去市直、下街道、到群众家中,累计行程达数十万公里。为此,他已经骑坏了25辆自行车,现在骑的是第26辆。

  300多面锦旗是群众认可的最好证明

  在高国兰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堆成厚厚一叠,奖章塞满了抽屉。据统计,高国兰获得省、市、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1次,先后4次被评为“南昌市优秀共产党员”,40余次被西湖区委区政府通报表彰。

  高国兰的事迹经南昌市西湖区微信公众号《南昌西湖发布》转发后,在南昌西湖区干部群众的朋友圈迅速成刷屏之势,成为当月阅读量和点赞量最多的文章。

  网友“无哈”说,“信访工作是天下最难做的工作之一,但是一位普通信访干部竟然20多年坚持认真、踏实、负责的工作状态,舍小家为大家,真是不简单,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

  网友曹婷说,“当我看到一名信访局长竟然20多年骑自行车到一线接访,骑坏了20多辆自行车,我的眼睛湿润了。现在这种干部太少了,别人不愿去的时候,他去。别人不愿意干的他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相比于上级机关给予的荣誉,高国兰更看重百姓对他的认可。而他收到的300多面锦旗就是百姓认可的最好证明。

  “几面锦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数量如此之多却是很罕见的。”老同事唐巧燕说,不是真心实意为信访群众服务,不可能换来群众的认可。

  南昌市西湖区信访局门口不时会发现一些土特产和水果,老职工都知道那是信访群众悄悄送给高国兰的。其中有一个叫何家柱的老人,已经连续3年在最炎热的夏季给高国兰和他的同事送来西瓜。

  “趁中午大伙在休息的时候送来,悄悄地离开,然后手机整天关机。”高国兰说。3年前何家柱因低保被取消来信访,第一次来的时候,他脾气火暴、嗓门很大,很难沟通。高国兰上门了解到何家柱确实生活困难,就陪同他一起到街道反映情况,帮他恢复了低保。何家柱说,不是高国兰这么来回奔波,他的问题不会那么快得到解决。

  “老高是信访群众的勤务员,一次次地上门了解情况,一次次地到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唐巧燕说,将心比心,他这么不辞辛苦地为群众利益奔波,群众怎么会不信任他呢?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