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玉米回归市场化定价 创新机制应对市场风险成焦点

2016年11月08日 16: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专电 题:玉米回归市场化定价 创新机制应对市场风险成焦点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胡璐、段续

  2016年是我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第一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化定价,如何创新机制应对市场风险成为焦点。在此背景下,“保险+期货”模式等新型农业服务方式浮出水面,各类专业机构开始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发展背景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价改推动玉米价格向市场靠拢

  自2008年以来,我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一度有效地实现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农民增收等政策目标。但随着临储价格持续上调,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更愿意将玉米出售给临储,而不是向下游企业销售。

  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一边是国储玉米数量高企,另一边却是大批玉米加工企业无粮可用,国内外玉米价差拉大导致玉米及进口替代品大增挤占部分国内市场。

  5日,在第五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陈锡文指出,玉米可以有大麦、高粱、木薯淀粉等替代,而这些产品都没有纳入WTO的关税配额。2015年大麦和高粱的进口都超过了1500万吨,如果不把国内玉米价格合理地降到和国外的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的价格水平,这部分国内市场就会失去。

  “农业供给侧改革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解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陈锡文表示。

  自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下调,玉米价格已出现向市场靠拢的势头。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在1500元/吨。而近期国内玉米现货及期货价格稳定上扬,已实现东北产区与南方销区“顺价”。

  “综合考虑,国内玉米价格的下降将阻止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且在国家恢复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等利好刺激下,玉米深加工原料需求和玉米饲料消耗量也将增加等因素,2017年我国国内玉米生产过剩局势将明显缓解。”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表示。

  探索多元化方式保障种植者利益

  玉米价格向市场回归,谁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如何能够确保玉米生产安全呢?

  据中国玉米网调研测算,2016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种植玉米吨成本分别为518元、614元和553元。而10月25日三省玉米收购价每吨分别为1240-1360元、1420-1520元、1420-1560元。如果各地生产者补贴能够及时到位,效益会更好一些。

  受访专家指出,受到玉米价格下滑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地承包价格也大幅下降。因此对种植者的补贴政策是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黑龙江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即将发放,每公顷在2000元以上,自有地农民还可以获得每公顷1000元的粮食综合补贴。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生告诉记者,相比目前每吨1500元的价格,原先国家收储价格等于每吨直接补贴500元,此外每年还要承担各种仓储杂费280元/吨,国家临储的成本过于高昂。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玉米市场化定价的同时,通过对种植者补贴,保护种植者利益,不仅能让玉米正常流转,而且能够有力地支持我国的WTO政策。

  “保险+期货”助力风险管控

  市场化定价之后,价格波动将常态化。

  借助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2015年8月,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相关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单基于大商所期货价格的玉米、鸡蛋价格保险,开始积极探索“保险+期货”的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方式。

  2016年1月,《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人保吉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农民缴纳30%保费,剩余保费由国家承担,2016年的保险价格定在1500元/吨,对应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到12月中旬与农户结算,“黑吉辽三省做的都是玉米”。

  “我们相信保险公司不会骗人,至少能保本了。”吉林德惠市丰农合作社理事长王振清表示。

  事实上,“保险+期货”模式出台,打造了“国家补贴农民大部分保费—农民购买价格保险保收益—保险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对冲风险—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在期货交易所复制期权覆盖风险”的风险管理闭环。

  分析人士指出,在用市场手段还原玉米的市场价值同时,又借助专业市场支持,力图实现可持续再生产。也许这就是这场玉米价格改革带来的启发。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