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全面小康的崭新征程

2016年10月20日 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胡文鹏

  图①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本报记者 王 晋摄 图② 广西灌阳新圩酒井海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 童 政摄图 ③ 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广场。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 图④ 会理会议纪念碑。 本报记者 刘 畅摄

  这是一座引人沉思的长征雕塑——雪山茫茫,直刺云霄;寒意阵阵,深入骨髓;狂风冽冽,如刀割面。一支衣衫单薄的红军队伍于其间若隐若现。一位体力不支的无名战士倒向雪地,脸庞稚嫩的女战士瞬间上前,拼尽全力扶起战友。他们身后,几位受伤战士相互搀扶,艰难前行。塑像无言,其意昭昭:长征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细细品来,字字万钧。13亿人,贫困人口超7000万,完成时间已不足5年,这无疑将是国家治理史上的新奇迹,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走完的新长征。一诺千金,掷地有声:奔小康新长征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诚哉斯言!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革命老区县有357个,占比超三分之一;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革命老区村有4万多个,占比约三分之一;在全国贫困人口中,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达2985万,占比也超三分之一。老区可谓是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接力走长征 共筑中国梦”报道组循着先贤足迹,踏上那段充满传奇与荆棘、荣光与苦难的征程。从红都瑞金到圣地延安,从古城遵义到重镇会宁,西门渡口,大渡河畔,黄土高原……无处不传唱着老区干部群众只争朝夕脱贫致富的新传奇。

  众志成城 向贫困宣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区变化翻天覆地,今昔不可同日而语。但由于革命老区多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之地,且产业工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竟有接近3000万在革命老区。唯其难能,尤显可贵。面对新长征,老区干部群众继承发扬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勇气、毅力向贫困宣战。

  江西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任在前,老区人民面无难色,义无反顾地提出“确保到2018年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攻坚目标。像赣州一样,湖南桑植、河南罗山、四川古蔺、青海循化等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的老区,都明确了脱贫时间表,不少地方要求全部脱贫时间节点早于2020年,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战书已下,更要扎实应战。在甘肃会宁中川镇中川村,贫困户马尚元一见到记者,就把记者带到新建的牛棚旁兴奋地说:“多亏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才能养上这5头母牛。”据介绍,为做到知己知彼,当地扶贫干部认真为每家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提供脱贫对策。记者了解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给予具体支持,一家一户回头看扶贫效果”,已是老区每个贫困户的标准配置。

  一项项有针对性的举措瞄准贫困“病根”,实施“靶向治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巨大飞跃。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一路行来,老区干部群众为应战贫困,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成绩单也越来越长:“十二五”期间,总人口不足900万的毕节市脱贫人数达191万;2016年年底,重庆黔江将实现全区65个贫困村销号、4.5万贫困人口越线;2017年,云南威信县将成为昭通市首个脱贫摘帽县……

  “三色”产业 提升含金量

  没有产业支撑,仅靠政策扶持和外界输血,扶贫成果只能是昙花一现。如何让扶贫成果不只“看上去很美”,而是“吃起来真甜”?老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产业做文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红色产业、绿色产业和金色产业,做大扶贫成果,锁定扶贫受益。

  红色不仅是老区厚重的底色,更是老区快速发展、换道超车的强劲动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红军长征在沿途留下可歌可泣传奇故事的同时,还给沿线各地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湖北红安的中国将军文化影视城、甘肃会宁的长征胜利景园、广西兴安的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和红军标语楼、重庆綦江的长征村和红军街……这些红色景点随着红色旅游热的兴起成为“网红”。以綦江为例,仅2016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就达数百万,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绿色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更是老区产业优势所在。绿色农产品、绿色生态资源,都成为老区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的坚实支点。在江西兴国,绿色不仅体现在“万亩油茶、千亩蔬菜”上,更体现在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光伏产业扶贫上;在河南罗山,主打“绿色、有机”牌的精品稻米,市场售价达到每斤40多元;在广东乐昌,原本附加值低的毛竹产业与酒结合后,更加“甘醇”,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金色不仅将老区装扮得更加美丽,“黄金花”“黄金果”更为老区带来真金白银。“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在云南寻甸县柯渡镇新村蔬菜花卉产业基地,400亩黄的、粉的非洲菊正次第开花,不久便可上市。广东仁化的贡柑成熟时通体金黄、皮薄核少、肉脆化渣。目前,仁化贡柑的种植面积已达10.29万亩,年产量约11.5万吨,年产值逾8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果”。江西赣州、甘肃哈达铺、湖北红安还为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入万户千家。

  在红色、绿色、金色的变奏中,老区产业体系更加完备,脱贫步伐更加稳健,致富前景更加喜人。

  殷殷重托 选好带头人

  同步不同步,关键看干部。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关键在于找好知民心、体民情、察民意、干在前的致富带头人。在老区奔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一大批实干、肯干、能干、愿干的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带头在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火车头。

  党的十八大代表、湖北郧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正是这样的领路人。从1975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41年里,他带领村民炸巨石、抡钢钎,一米一米地推进,硬是将村民出山的绝壁小道变成了35公里的通途;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将“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的盼水村变成了“龙头一开水自来”的幸福村。如今,462人的坎子山村有牛648头、羊3000多只,人均年收入达5860元,不少人还开上了小汽车。然而一心为公的老魏,这些年家里变化却不大,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旧冰箱。老魏说:“当年红军在这里闹革命,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的信念。”

  致富路上,不仅有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也有具有新思想、懂得新技术新方法的初生牛犊。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的红薯远近闻名,但以往渠道单一,销售不畅,有些红薯浪费在地里,令人揪心。甘谷驿镇组织委员冯宇,这个一身闯劲的姑娘,干脆拉起了名为“甘红”的电商销售队伍。2015年3月,团队正式挂牌后,红薯品牌注册、PC端产品上线、特色微店上线……今年,冯宇更是创下了红薯“上线10分钟,销售800箱”“中秋节三天销售18万元”的业绩,这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互联网的“洪荒之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的老区,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照明电早已稀松平常,大家聊得更多的是“汽车多了,网络通了,物流畅了,致富路更宽了。”

  枝叶关情 织密保障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由于自然禀赋差、历史基础弱,革命老区扶贫攻坚难度超常,一些地方因病、因学、因房返贫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部署下,各地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民生,织密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网,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上得了学,住得上房”。

  在江西赣州,26岁的镇岗乡罗山村农民谢石凤,因患白血病在广州南方医院做骨髓移植治疗,花费了近60万元医药费。近日,她在安远县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新农合补偿时,累计获得了新农合补偿、重大疾病保险理赔等53万元。“我个人负担不到7万元,真是太出乎意外了!”谢石凤有点不敢相信。据介绍,2015年,赣州在18个县市区全面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参保者最高可享受25万元大病保险补偿。目前,老区已基本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群众对此纷纷点赞。

  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是根本。看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广西灌阳县民族中学校长陆先云感慨万分:“我们的老校区十分局促,孩子们连做操的地方都没有。可现在好了!新操场、新宿舍一应俱全,偏远山村的孩子可直接寄宿在学校了。”来自西山瑶族自治乡的瑶族女孩袁曼玉告诉记者,她每个学期能拿到625元困难家庭补助,300多元交通费补助,学校中午还有免费营养午餐,只要省点用,基本上不用花家里钱。让老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正是各地扶贫发力的重点。

  重庆黔江,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数百名贫困户即将住进新楼房;贵州遵义,棚户区改造力度不减,自2010年以来,已实施近11.39万户棚户区改造,近4万户已搬进梦寐以求的单元房……住房条件的改善,让老区群众心中更踏实、更温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是无数先烈的革命理想,更是这一代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历史答卷。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革命老区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着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势必达成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日报记者 胡文鹏)

    相关专题:接力走长征 共筑中国梦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