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记者长征日记丨红军要到陕北安“家”

2016年10月10日 18:39   来源:经济日报   李万祥

  长征不朽。2016年的这个秋天,站在甘肃榜罗镇会议旧址的核桃树下,我仿佛还能听到80年前红军在此欢呼的声音。

  “榜罗”就是吐蕃语译音,其原意为“骡马市场”。榜罗镇则是陇中名镇之一,也是通渭县四大古镇之一。战国秦长城遗址在山谷峁梁之间蟠曲蜿蜒,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事流传至今,清代古城堡里仿佛仍能听到枪林弹雨……在榜罗镇,听到最多也最为闪亮的,还是这里的红军故事、长征记忆。

  ▲经济日报记者李万祥在榜罗报道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23日,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北上。从武山、漳县间渡过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于9月26日到达通渭县境内。9月27日,到达榜罗镇。

  到榜罗镇后,中央领导根据新情况,于当晚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至此,中共中央把西北苏区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最终形成。

  ▲图为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图为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的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会场——榜罗镇打麦场。

  9月28日,陕甘支队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精神。陆定一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庄严的空气,团结一致的精神,笼罩着整个会场。这个露天的,毫无装饰的,风和雨在飞舞着的会场。人人在谛听着领袖们的讲话,热血沸腾着,寒冷悄悄地逃走了。”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会上,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宣布: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同志们去。

  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贾拓夫简要介绍了西北苏区的情况。会后,各部队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军人大会进行政治动员,提出整顿军队风纪、做群众工作、扩大新战士、进行宣传工作等具体要求。

  ▲图为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里收集到的回忆文章。

  在从哈达铺到榜罗镇的日子里,毛泽东看到长征胜利在即,就要到陕北安“家”了,心情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并在接见红军指战员时满怀激情地朗诵了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记者来到榜罗镇这天,正值赶集的日子。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交换着秋收的喜悦。

  ▲图为榜罗镇今貌,热闹的集市。

  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面杖……走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260余件珍贵文物再现了1935年9月底红军长征留在榜罗镇的红色记忆。

  “消灭鲁大昌军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谋得利益的军人”、“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这是红军留在榜罗镇街道上的标语。

  中午时分,走在榜罗镇的“将帅住宿一条街”上,两边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还留有当年的红色印记,有户人家正在卖凉皮、油饼。这条100多米长的街道记录着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特别是这户人家留下一个醋炸油饼的故事。据称,红军当时到了榜罗镇后,第一次见到了胡麻油,就是在眼前的这家油饼店,红军将士误将醋当成油倒进锅中,“炸”了一回油饼,笑声从街道这头传到那头。

  大联欢、开大会、会餐、朗诵诗词,就是红军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小故事,也传递着那时的欢乐。

  这些普通房舍、打谷场和核桃树,在黄土覆盖的西北农村再平常不过。可因其定格在这个名叫榜罗的村镇上,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回望榜罗身后,是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从榜罗出发向前,是三军开颜的柳暗花明。

  榜罗镇会议彻底改变了俄界会议制定的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方针,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对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央红军立足陕北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榜罗镇会议”也因此彪炳史册。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红军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榜罗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今天的榜罗镇,旧貌换新颜,正日新月异迈向小康。(经济日报 李万祥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