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甘肃通渭:榜罗重镇换新颜

2016年10月10日 03: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家喻户晓的《七律·长征》是红军进驻甘肃省通渭县城后,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诵发表的。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23日,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突破渭河封锁线,于9月27日到达榜罗镇。当晚,中央领导根据新情况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回望当年的荡气回肠,红军长征给榜罗人民留下了珍贵的财富。”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原馆长高亚忠说。

  9月下旬,记者来到榜罗镇文峰村时正值赶集的日子。这里是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所在地,街道上人头攒动。漫步在榜罗镇的“将帅住宿一条街”,两边低矮的土坯房还留有当年的红色印记。

  “以前红军路过榜罗镇虽然很艰苦,但关心百姓疾苦,从不扰民。如今庄稼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忘当年红军长征精神。”今年70多岁的桃园村村民潘维俊一大早就来到榜罗镇上赶集。他告诉记者,每次赶集都会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转一圈,看看那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件。

  不忘红军远征难,穷山沟里“尽开颜”。川区玉米果树、山区马铃薯“小杂粮”、整理梯田退耕还林、发展学前教育、引进光伏项目……榜罗镇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守住记录红军长征的“旧貌”,发扬长征精神,克服自然环境,使得沟壑换了“新颜”。

  “榜罗镇现有耕地17.3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2亩,境内沟壑纵横,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生活相对困难。”榜罗镇党委书记李晨说,2015年这里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5元,比2014年增长21.5%。

  克服自然环境,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榜罗镇的头等大事。据了解,通过全力推进贫困村水电路房建设,大部分乡村已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电网升级改造正按部就班进行,不少村民还盖起了新瓦房。

  从榜罗镇文峰村出发到庙滩村,要走将近一个多小时的盘山水泥路。穿梭在沟壑之间,满眼的梯田层层叠叠,色彩斑斓。找到村民闫和平家时,他正在牛圈里给他的三头母牛喂食。

  “6个月的小牛卖5000多元,一个大架子牛能卖1万多元。”闫和平算着来年收入,脸上露出笑容。“现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前景不错,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家里老人岁数大了,也需要人照顾。”闫和平是今年才结束外出务工回乡干养殖业的。前几年,劳务输出是庙滩村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途径。如今,村支部书记闫任农投资兴建了荣鑫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投母还犊等发展模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来尝尝今年的核桃,刚打下来没几天,很新鲜。”跟着庙滩村村民闫航军,我们走进他今年新盖的瓦房。“村里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自来水、水泥路,这些以前想都没想过。通过村上的危房改造项目,我家里也彻底变了样。”

  (经济日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陈学慧 李琛奇 李万祥 执笔:李万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