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红色哈达铺:往事如烟,“网事”如潮丨金记者长征日记

2016年10月09日 23:09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我们到达哈达铺镇是2016年9月23日,而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是1935年9月19日到达的,离开是9月22日。可以说,81年了,我们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时段,走到了同一个地点。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地处岷山东麓,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说其重要,一是因为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更有丰富的中医药材为战士治病疗伤;二是因为红军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图为采访组成员:李万祥、陈学慧、李琛奇(从左到右)

  和当年的红军一样,我们到达哈达铺时也是很高兴,经过一夜的火车及6个小时的长途车,终于吃上了一顿热腾腾的饭——当地最常见的羊肉面片。81年前,哈达铺对于长期跋涉在荒凉地域的红军来说,已是繁华的大城市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传遍了整个部队,各个连队伙食单位,都割鸡杀鸭,屠猪宰羊,大家喜气洋洋。

  哈达铺还是那个哈达铺!

  初入这里的街道,小商品市场、羊肉饭馆、两三层的小楼和低矮的民宅,往日集贸的繁华依稀可见。邮政代办所、张家大院、同善社、关帝庙······这些当年红军留下了深刻历史印记的地方,和现在的商贸街和谐地连成了一体。就是这条哈达铺镇的主街,因为着这些珍贵的历史烙印,而被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在1985年重走长征路时,把它称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如今在百度百科对哈达铺的介绍中,也是引用的罗总的这一说法。在我此行随身携带的罗开富所著《红军长征追踪(下册)》的第710页,对这条街为何叫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有详细的说明。

  1、这条街集中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任弼时、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许多领导人的旧居。

  2、当前中央领导人在这里的邮政代办所找到报纸,决定落脚陕北。

  3、这是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的一条街。

  4、这是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长的一条街,全长1200多米。

  5、这是保留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

  探访眼前的一个个旧址,81年前决定红军命运的一幕幕依稀重现。

  ▲图为树立在哈达铺红军长征一条街街头的大型宣传板。

  ▲图为邮政代办所,据说就是在这里找到报纸决定去陕北的。

  ▲图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室。

  ▲图为同善社里的塑像。周恩来同志到哈达铺时身体因肝病很虚弱。盛产中药材的哈达铺正好提供了合适的药材治好了重病。周恩来同志执意要送一把铜勺表示感谢。

  ▲图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的张家大院。

  ▲图为红军干部会议旧址关帝庙。1935年9月22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央宣布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决定,并号召与会者到“陕北去”“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沿阵地!”。

  一个个旧址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如今这里依然是哈达铺的主商业街,人们走在这条主街上,走在奔向小康的路上。

  这位姓虎的花甲老人,家就紧挨着邮政代办所。她留守在家照看孙儿,儿子儿媳出门打工去了。她有医保有低保,每天负责给上学的孙子做饭,家里的电视和网络,述说着今天的变化。

  放学后,小美女和爷爷一起,坐在街边吃零食。她身后就是当年的红军旧址。

  80年往事如烟,如今的哈达铺、宕昌,“网事”如潮。

  在宕昌县及哈达铺两天的采访,记者注意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互联网大潮中越来越如鱼得水,“网事”风生水起,药材业、旅游业等都因为互联网而走出了大山。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用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当年关帝庙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的场景,观众可以直接参与体验,听到毛泽东亲切而坚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演讲。演讲员说,“要获得更多关于红军长征方面的信息可以关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公众号。”

  宕昌县鑫隆中药材饮品有限公司销售主管柴永红介绍,“借助‘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我家的这款‘福柴百味’药膳料包即将在网店出售。”宕昌县自古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乘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东风”,宕昌县在养生药膳网货品牌开发、中药材电商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位于宕昌县官鹅沟风景区内的城关镇鹿仁村,拥有独特的羌藏文化和秀丽山川,这里曾经是“最富庶的贫困村”。网上及手机上流传的一篇文章《国内唯一敢叫板九寨沟的地方,却低调得让人心疼》,让官鹅沟名声大振。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到羌藏风情园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正逐渐成为鹿仁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走在新长征路上,我思考最多的是,为什么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依然还是那么贫困?在哈达铺、在榜罗镇、在会宁、在六盘山,看到当地百姓这么的努力,甚感欣慰。

  对于贫困,一定要客观地看。首先,也是主要原因,这些地方天赋都很差。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走的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农作物基本“望天收”。其次,这些地方的人们都很恋家,也很质朴,对物质的欲望主要在于吃好穿好,娶上媳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确实“欠账”较多,该修的路要修,该通的电、自来水要通,该改善的学校要建,该有的医疗要有保障。精准扶贫就在于这样一家一户一件件地去落实,在于基层干部的精细工作。

  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这些为今天的祖国昌盛作出过生死贡献的革命圣地,一个都不能掉队。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文:记者陈学慧,图、视频:记者李琛奇、李万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