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温伟大长征精神 记录时代发展巨变

2016年10月07日 20:33   来源:宁夏新闻网   

  

  9月24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宁夏站)活动在固原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启动。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贺璐璐 马建宁 徐静 姚振国 胡俊)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进入宁夏境内,历时5天4夜,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让伟大的长征精神随着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得以代代延续。当年毛泽东登临六盘,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更使得六盘山名扬海内外,也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成为今天指引宁夏各族人民建设四个宁夏,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宁夏党委网信办承办,宁夏党史研究室、固原市委宣传部、宁夏新闻网等部门协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宁夏站采访团,沿着当年红军在宁夏走过的路线,经过5天4夜,翻山越岭,走村过镇,再度聆听到了许许多多红色故事,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看到了老区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扶下,生活越来越幸福的美好画面。

  短短的5天4夜,由人民网、新华网、经济日报、宁夏新闻网等中央驻宁及区内网络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一路走访了宁夏的隆德县、西吉县、原州区、 彭阳县和同心县,找到了促使今日各地山乡发生巨变的根源力量,看到了走在新长征路上的宁夏各地展现出的蓬勃生机。

  

  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

  采访第一站:美丽隆德

  红色往事:1935年10月6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单家集驻地,于下午到达张易堡东南六里的毛庄村,当晚,中央首长夜宿毛庄村。当日,国民党军队由界石铺追到兴隆镇、单家集、将台一带,企图阻击红军翻越六盘山。红军东进陕北,必须越过银平公路,从和尚铺到固原九十华里之间,只有上、下青石咀一带,没有敌军重兵驻守,红军从这里翻越六盘山,才能跳出包围圈。海拔两千九百多米、岗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六盘山横亘于前,红军并不慌乱,大部队按照作战计划经王套、后莲花沟,向南沿六盘山急进,之后在小水沟一带分路翻越六盘山。毛泽东等中央首长也从毛家庄子出发,向东南入隆德县境,来到小水沟开始攀登六盘山。

  新长征路:隆德县是六盘山西麓的一个山区县,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隆德境内。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留下的许多历史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里都有展示。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泽东在此创作了不朽名作《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已成为宁夏精神。80年岁月洗礼,当地人民将这宝贵的精神与基因继承着、传承着、弘扬着,鼓舞着人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重温历史

  采访活动启动当天,红军长征纪念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一位步履蹒跚且患有眼疾的老人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艰难的一步一步拾级而上步入纪念馆。老人名叫李富贵,已80岁高龄,他通过电视、广播多次看到听到红军长征时的感人故事,一直有个心愿想详细了解毛主席在宁夏5天4夜的那段历史,感受红军长征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纪念馆,目睹着许多历史画面和红军文物,老人不时热泪盈眶。

  

  沙塘镇张树村的小伙们打篮球

  在新长征的路上,隆德县走得有声有色。沙塘镇张树村曾经是全县闻名的穷村,因为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号准了“脉”,以草畜产业和劳务产业为支柱,该村成功脱贫销号,现在被称为“幸福和谐的新桃花源”,是隆德县美丽村庄的代言。目前,该村养牛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60多户。此外,村里还通过建立家禽养殖园区,定期对村民进行学习培训等举措,加快整村推进脱贫,仅仅一年,张树村的GDP水平已经高于隆德全县的平均水平。

  

  西吉县龙王坝村的层层梯田

  采访第二站:巨变西吉

  红色往事:西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一片红色的革命沃土,从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经过这片红色热土,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第一次途经单家集,受到回族群众的热情接待。同年10月5日,中央红军第二次来到单家集,回族群众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当晚,毛主席住在回族农民拜文海的家中。当晚,毛主席还与阿訇马德海进行了长谈。毛主席向马阿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阿訇向毛泽东介绍回族信仰,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佳话并被载入史册。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之后,10月22日,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红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到达将台堡,与一方面军一军团及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肖华)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两军首长和会师部队在将台堡东侧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会师联欢,会师官兵一万多人,这在红军长征史上是一个壮举。将台堡会师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义务讲解员拜福贵老人讲诉着长征故事

  新长征路:在西吉,已经75岁高龄的拜福贵老人在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义务讲解红色故事20多年啊,成了当地的“名人”,他也是我们此行见到的长征精神和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之一。

  西吉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和国家、自治区的扶贫开发重点县 ,“苦瘠甲天下”曾是西吉的代名词。80年前,西吉将台堡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80年后,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享誉全国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西芹之乡”,在新长征路上的扶贫攻坚过程中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围绕发展生产脱贫,结合一乡一品,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成果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间,西吉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2%,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县一等奖。预计到2020年,西吉县稳定种植马铃薯100万亩以上、特色蔬菜20万亩以上、小杂粮8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特色优势产业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具有特色的民家客栈在龙王坝村处处可见

  西吉县山大沟深,农民靠天吃饭。不服输的西吉人却凭借乡村旅游演绎了一首脱贫新曲。西吉县龙王坝村曾是西吉最有名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该村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如今的龙王坝一改往日的荒凉,绿树成荫、村道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游人如织,现在村里人均收入可达7000多元,已成为西吉县农民纯收入最高的村,拥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美名。

  

  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

  采访第三站:暖心原州

  红色往事: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的率领下,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到达张易堡(现张易镇),夜宿张易毛庄村。10月7日晨,红军与尾随而至的敌前哨部队发生小规模战斗,留下部分战士在堡子梁据险阻击敌人,大部队沿王套、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急进。在红军前卫部队翻过六盘山行进到青石嘴附近时,抓到敌人的便衣侦查员,经审问,得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7师19团两个运送给养的连队刚到青石嘴休息。毛泽东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会议,下达作战命令。王开湘、杨成武率领4大队担任正面攻击;杨得志、萧华的1大队和张春山、赖传珠的5大队分别从两侧迂回,陈庚、邓飞率13大队后卫掩护。敌军面对突袭乱作一团,在钳形包围下成了瓮中之鳖。整个战斗持续约半个小时,共歼敌200多人,缴获战马100多匹以及10余辆马车的弹药物资,是为青石嘴战斗。

  200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下青石村建立了“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看守纪念碑8年的村民丁洪武和义务讲解员杨志军老人都不识字,对于这段历史却耳熟能详。他们说,在革命老区,长征的故事从祖辈一代代传下来,青石村从老人到孩子都熟知这段历史。

  81年过去了,如歌的烽烟岁月早已成为往事,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新的长征路却行程正酣。

  

  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蔬菜机械移栽示范园区

  在原州区彭堡镇,“冷凉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暖了老百姓的心。彭堡镇姚磨村以前是个娶不上媳妇的穷村,如今因为发展现代农业,村里脱了贫、致了富,成了外村姑娘争相嫁过来的福地。近年来,原州区彭堡镇充分利用气候冷凉等自然优势,采取以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并且形成集生产、加工、示范、冷藏、销售于一体的蔬菜基地,先后建成闫堡、河东、曹洼3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在姚磨村成立了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强村带弱村”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增收致富,借菜转型,借菜脱贫,使得姚磨村这样的“穷村”面貌焕然一新。加入合作社的种植农户仅种菜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7100元。

  

  彭阳县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

  采访第四站:绿色彭阳

  红色往事:1935年10月7日傍晚,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到达今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村、挂马沟村一带宿营,毛泽东就住在小岔沟村阳洼组张有仁家的正窑里(中间窑洞),这是红军长征踏上黄土高原后毛泽东住过的第一孔窑洞。

  10月8日晚,毛泽东随右路军到达长城塬赵家山畔、乔家渠一带村庄。当时这里人家稀少,部队野炊露宿于荒原上,毛泽东来到了乔家渠的乔生魁家。乔家上下见有队伍进了院子,极其恐慌,乔妻与女儿钻进案板底下躲藏。警卫人员进窑后听见声响,叫出她们并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她们才不再害怕,还为红军烧水做饭。当晚,乔生魁用家里仅有的案板等零碎木板拼凑起了简易床铺,让入住他家的这位红军首长休息。

  10月9日拂晓,长城塬十几家人凑起来卖给红军几十担马铃薯,因没水的关系,红军战士就连皮带泥的煮着吃。两路红军分别从长城塬和玉洼一带出发,在今孟塬乡境内两军会合后继续向东出今宁夏彭阳县境,进入甘肃镇原县。

  新长征路:彭阳县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小岔沟和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任山河战斗遗址、红河地下党支部遗址等许多珍贵的红色印迹。如今,走在快速发展的路上,彭阳干部群众凭着由长征时期延续下来的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改变了彭阳的生态环境,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宁夏彭阳县文化生态旅游百里画廊导游图

  近年来,提到彭阳县,大家脑海里迅速会浮现出一幅满山杏花和壮美梯田的风景画。9月27日,当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彭阳时,站在百里画廊麻喇湾生态旅游景区观景台上,面对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和层层叠叠的梯田,惊艳的美景让记者们赞叹不已。可是又有谁能想到,1983年彭阳建县时,这里基本与绿色无缘,自然条件之严酷堪称宁夏之首。坚韧的彭阳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继承长征精神,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彭阳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形成了生态治理小气候,雨雾蒙蒙的景象在彭阳这片山区里成了常客。

  彭阳的绿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绿色生态长城。近年来,彭阳县采取生态堤升与生态旅游结合、生态提升与生态修复结合,生态提升与产业培育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注意增添环境色采彩的同时,努力为为群众增加收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彭阳人也随之走向了富裕之路。

  

  同心清真大寺

  采访第五站:和谐同心

  红色往事:1936年6月11日红军75师包围预旺县城下马关,并于27日一举攻克下马关。1936年6月中旬,彭德怀率西征总部进驻豫旺堡,长达3个月之久。其间,还迎接美国记者斯诺和黎巴嫩医生马海德。

  1936年8月16日,美国记者斯诺来到红军西征总部豫旺堡,受到彭总的热烈欢迎,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著名的《抗战之声》就是在这里完成的。9月7日,斯诺离开红军西征总部第二站吊堡子。至此,《西行漫记》三分之一篇幅在同心完成。1936年10月20日,受党中央、毛主席指示,陕甘宁省主席李富春和西征红军总部在同心清真大寺与当地回民群众一道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成立大会。马和福当选为政府主席,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有力地支持了红军西征。

  1936年11月初,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城,与刚成立的豫海县广大群众一道欢庆十月革命节和三军会师,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包括马和福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新长征路:在“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宁夏站采访的最后一天,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80年光阴荏苒,当年这一片土地诞生的民族团结之花鲜艳如昔。

  同心县属典型的“老、少、贫”地区,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34.2万人,占86%,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干旱缺水,县穷民贫,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核心贫困县。1936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

  近年来,同心县各族人民群众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成功走出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之路,将黄河水引上旱塬,在西部开发水地40万亩,在东部开发旱作节水地150万亩,累计将2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整体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和温饱问题,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心县党史专家杨文元向记者们讲述那段历史

  在历史悠久的同心清真大寺,同心县党史专家杨文元为采访团讲解了那段“回汉民族一家亲”的感人画面。80年前,由于党和红军民族宗教政策执行得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在回汉群众锣鼓宣天的庆祝声中,1936年10月,中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宣传成立;同年11月贺龙、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朱德、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与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在同心会师,群众提着水壶,端着食物,夹道欢迎红军。

  “三军会聚同心城,三军同心尽开颜” ,同心城因此成为三军同心同德的象征。

  六盘山、将台堡、青石嘴、长城塬、同心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虽然历史的足音已经远去,但长征的精神却始终在一代代人的心间常驻。看那一片片红军走过的红色土地,如今充满着发展的勃勃生机;看那曾经干旱贫瘠的穷苦山村,如今变成山明水秀的新农村;看那红旗飘扬过的地方,正在奏响新长征路上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