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法制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高法大法官建议:针对抢公交车方向盘等行为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

2018年11月13日 09:40   来源:中国之声   记者 孙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重庆万州发生的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的全民反思还在继续。如何对抢夺公交车方向盘、或殴打驾驶员的行为量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近日举办的“案例大讲堂”上,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在刑法中设立“妨害安全驾驶罪”。

  这一建议立刻引发广泛热议。以往类似案件均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责,为什么起不到威慑作用?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能解决什么问题?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起点较高

  司法实践中需慎重考量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发生过多起乘客拉拽、抢夺公交车方向盘,或殴打驾驶车辆司机的恶性案件,即使是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之后,仍有此类案件发生。

  11月6日,江西南昌。一乘客因坐过站,言语威胁司机并抢夺方向盘。目前已被刑拘。11月6日,江西南昌。一乘客因坐过站,言语威胁司机并抢夺方向盘。目前已被刑拘。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分析:事实上,就此类纠纷本身而言,很多纠纷的起因相对比较琐碎,比如很多是因为上下车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车费的原因。

  往往“琐事”引发的纠纷,会因为“结果”不同,对当事人的处理不同。

  李俊慧告诉中国之声,部分审理过此类案件的法官表示,乘客一旦做出拉拽方向盘等行为,就会导致行驶中的公交车处于危险状态,对乘客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要考虑当时公交车内乘客数量、行驶状态、车外环境等因素,综合慎重考量,不能将是否造成交通事故作为其后果的唯一标准。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已经审结的抢夺公交车方向盘、或殴打正在驾驶车辆司机的案件,被告人被判处缓刑的比例较大。

  李俊慧对此分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身的量刑起点相对较高,这就会造成在实际司法审判过程中,对于此类对公交车行驶状态构成危险干扰的乘客如何定罪量刑,产生一个困扰,因为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和刑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里面所界定的一些犯罪行为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很多案件确实出现了适用缓刑的情形。”

  “刑罚该出手时要出手,要发挥好法律的导向作用,防患于未然。”专家建议参考“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规定,在刑法中明确以暴力手段危害交通安全行为的罪名,细化定罪量刑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维分析认为,刑罚的目的本身就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作用,在对这种行为进行量刑的时候,除了考虑特殊预防以外,考虑到他的这种行为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跟一般的侵犯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太一样,所以适当的考虑它的一般预防的这个作用,通过惩罚具体的个案的行为来告诉其他的社会公众,不应该采取这样的行为,所以尤其在现在这种比较多发的背景下,适当地可以重判。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胡云腾:建议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胡云腾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建议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对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司机实施殴打抢夺方向盘等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我个人建议在刑法中增设“妨害安全驾驶罪”这个罪名,刑罚可以比照危险驾驶罪规定,同时建议在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等危险路段和闹市街道等人口密集地区实施上述行为的,从重处罚。实施上述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关罪名处罚。”

  胡云腾还建议,把公交司机开车时长时间玩手机,或者与乘客发生纠纷后,擅离驾驶职守,乃至跟乘客斗殴等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予以处罚,以维护公共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重庆公交车坠江之类的悲剧再次发生。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后,大家纷纷建议公交车上安装驾驶室隔离装置、配置安全员、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司乘人员的职业保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等等。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院长黄文俊呼吁,加大发布典型案例的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院长黄文俊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院长黄文俊

  黄文俊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人民法院的优秀裁判案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伟大思想的法治平台。好的案例是镜子、是武器、是旗帜、是指引,是文明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展示。通过法治宣传的活教材,讲好法治中国的故事,传播法治中国的智慧。让人民群众的关切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化为人民法院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