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史海回眸: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上)

2007年11月07日 09:14   来源:人民网   

  叶剑英为杨尚昆讨来由毛泽东亲笔签名的“委任状”/杨尚昆有了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和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双重身份/搬进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在杨尚昆接手前,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一职一直由李富春兼任。尽管当时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机构还不甚健全、制度规范也不完善,可工作却是既繁杂又重要的。作为办公厅主任,凡中央最高决策层的重大机密、重要事务都要与闻,置身其中。同时办公厅的工作又是服务性的,政治重要性、服务多样性、工作事务性融为一体,事情太多,牵涉面广,触一点往往牵动全身,唯恐这里那里会出错。所以,李富春要找个称职的“替身”很不容易。

    任弼时提议由杨尚昆接替李富春,显然是出于他对杨尚昆的了解和信任。1940年底杨尚昆到延安时,任弼时正负责中央的政策委员会,研究制订提交党的七大讨论的各项政策,杨尚昆被安排到这个委员会工作;1942年,经任弼时提议,杨尚昆进入由他主管的党务研究室工作;1943年中央调整和精简机构,成立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的三人书记处,下设组织和宣传两个委员会,任弼时和杨尚昆都在组织委员会;中央研究局调整后,任弼时和杨尚昆都在局内各管一个区域的工作;在整风运动期间,任弼时、李富春和杨尚昆又都在中央第三学习小组。在这5年里,他们有着比较频繁的工作接触,杨尚昆的政治水平、工作能力和人格操守,得到了任弼时的认可。

    杨尚昆接手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一职刚两个月,他在延安的外事活动中屡有接触的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前往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与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一起,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离开延安前,叶剑英到毛泽东那里,为杨尚昆讨了一张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委任状”。

    1944年7月,美军的一个观察组进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外事组负责接待事宜,毛泽东提议由杨尚昆任组长。涉及使团的事务,杨尚昆与叶剑英商量。在与美方人员接触时,中央示意杨尚昆对外以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名义。

    然而,有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名义的杨尚昆,一直没有住到王家坪中央军委的院子里。叶剑英以为杨尚昆有什么想法,事先也没同杨尚昆打招呼,就径直到毛泽东那里讨了一张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即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委任状”。

    杨尚昆回忆说:叶剑英拿着“委任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看,毛主席都签字委任你了,你赶快搬过来吧”。在晚年追忆此事时,杨尚昆说:“委任状”相当别致,是用8开大的白纸手工做成的,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可说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那时,我们调动工作通常都只是口头交代,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得到‘委任状’。可惜延安撤退时丢了,不然,倒是很珍贵的文物。”

    在党内最初设置中央军委,还是1925年的事,但没有设秘书长。1927年5月,中共五大决定在中央军委设立秘书长。中央军委的第一任秘书长是王若飞,以后先后换了多任,周恩来、聂荣臻曾在不同时期当过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一职,是1945年中共七大后中央给杨尚昆的第一项正式任命。有了这项任命后,杨尚昆就搬到了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中共经营延安十余年,不是一拍屁股就能走/毛泽东指示:“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饶漱石几次出面说项,杨尚昆无奈,只得同意

    杨尚昆在1949年2月一天的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自延安起,3年来均在搬与安二字上工作。”的确,在杨尚昆接手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不久,中央机关随即就处于长时间的迁徙移动之中。故而杨尚昆曾经说,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组织指挥中共中央机关的三次大搬家。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解放区。陕北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到了11月以后,延安的临战气氛已经越来越浓。身兼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二职的杨尚昆,顺理成章地受命担任了中央机关警卫司令的角色,负责指挥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向后疏散的任务。

    11月11日,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撤离延安的动员,说胡宗南要进攻延安,因此中央机关将撤出延安。他随后宣布,负责指挥撤离和疏散工作的中央直属纵队的司令员是杨尚昆,副司令员是管行政后勤的邓洁,参谋长是总参作战部部长李涛。

    1947年初,胡宗南的20万部队已在频繁调动,时有敌机掠过延安上空,中共中央已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但是,延安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主脑所在,自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已在此经营了十余年,不是一拍屁股就能轻易走的。

    单说大量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核心机密的文件和档案如何处理的问题,解决起来就颇费周折。从1946年底到1947年初,中央机关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文件转移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集中文件档案,将被撤销部门(例如北平调处执行部)、分散在高级干部个人手中的文电集中起来。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一批高级领导人,手边都保存有相当数量的文件,此时都交给了中央书记处秘书处。从毛泽东那里交出来的文件有3箱,从周恩来那里交出来的有2箱又33包。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也都将自己保存的文件交给了书记处办公厅秘书处。另外,在延安的各部委的文件,也做了适当集中。

    在1946年11月间,中央秘书处收到各方面交来的文件1.6万多件。经过整理后,对没有留存价值的文件,进行了销毁。1946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下达:重要而机密的文件“指定专人妥善携带”,不必留的事务性文件“应即销毁”。根据这一指示,仅中央秘书处就烧毁文件十几箱,机要处烧毁的电报达13355件。

    然而,有些部门行事比较仓促,结果将一些不应销毁的文件销毁了。另外有一个单位一次就烧毁10余箱次要档案。这些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一贯重视档案保护、留藏的毛泽东的注意。他立即指示:“疏散档案,不要惊慌失措。确实不需要的文电可以销毁,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但该保存的要好好保存,不能任意滥烧。”他指派安子文到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检查疏散转移档案的情况,并向各机关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机关准备撤离事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大宗的文件材料和物资需要转移,不能受一点损失外,人员的转移也是相当繁杂而沉重的任务。延安有许多文职机关、后勤行政部门都要撤离,这支队伍十分庞大,行动起来不免拖沓,因为其中包括许多老人、妇女、年龄不等的孩子,以及大量的辎重。

    鉴于此,在杨尚昆担起撤离延安的组织领导工作后,于1947年初就立即行动起来,首先将一批老人、领导人的夫人、孩子3000多人和一批笨重的物资器材,陆续护送出延安,集结到了瓦窑堡,以防紧急中与机关和部队同时行动可能出现的混乱。

    然而,临近春节了,胡宗南的部队仍没发起对陕北的军事进攻,中央领导机关依然留在延安。于是先行到瓦窑堡的家属们便有点想家了,提出要回延安过年。杨尚昆没有轻易应允,因为将这些人转移到瓦窑堡不容易,为此动用了很多骡马,以及沿途照应的人力。

    但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几次出面说项,请杨尚昆同意让家属们回延安过春节。杨尚昆无奈,只得同意,放了1000多人回延安。谁料这些人回到延安还不到一星期,胡宗南就发起了对延安的攻击。杨尚昆随即又组织这些人转移。此时情况紧急,各部门都在撤退,对这些人就不可能像上次那样按部就班、面面照顾,结果很多人啧有烦言。有的人甚至骂起娘来,说你们也不弄清楚敌情,害得我们脚上打泡!

    经此一番折腾,让杨尚昆体会到了为中央服务工作的庞杂与繁难,幸好他提早组织了撤离,幸好放回延安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否则3000多老弱妇孺和辎重待胡宗南进攻时才着手动作,就真要抓瞎了。

    当胡宗南发起进攻后,杨尚昆马上通知预先集结在瓦窑堡的人员和物资开始向东转移,东渡黄河。因为有中共中央机关,有部队,还有地方机关和群众,人马如潮,在撤退和渡河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好在杨尚昆及时赶到渡口,亲自调度指挥,最后总算使这批人员和物资安全顺利地转移到了晋绥根据地。

    这次中央机关大迁移的组织,是杨尚昆接手办公厅后经受的第一次重要考验,证明了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完全胜任这一领导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