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能否缓解恐慌? 海外六大央行联手“救市”

2023年03月21日 07: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地时间3月19日,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发布联合声明,宣布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安排加强流动性供应。联合声明称,为了提高互换额度提供美元资金的有效性,美联储已同意将7天到期操作的频率从每周增加到每天,这一操作将于3月20日开始,并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

  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提供流动性

  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诞生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按照协议,其他国家央行在面临美元短缺问题时,可以使用本币为抵押向美联储获取美元流动性,在约定的未来时间以同样汇率换回,并支付一定利息。2013年10月,美联储与上述5家央行将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变为常设协议。

  这一工具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起到了关键支撑和补充作用。历史上,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曾多次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为全球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

  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国际互换额度曾达到5830亿美元的峰值,2020年3月达到第二峰值4460亿美元。而截至2023年3月15日,外国央行所持有的未偿互换仅为4.72亿美元。

  分析人士预计,随着美联储联合五大央行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增加流动性供应,美联储国际互换额度使用量将再次激增。

  六大央行出手“救市”能否缓解恐慌?

  受欧美银行业危机影响,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

  3月20日,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3.291%,创6个月以来的新低;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3.635%。黄金等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金价逼近2000美元/盎司。

  避险情绪也将驱动市场增加对美元的额外需求。分析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六大央行联手增加美元流动性供应,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防范美元流动性紧张。

  “流动性危机如同悬在银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市场恐慌情绪之下,金融机构容易出现挤兑等流动性危机。此时全球六大央行出手储备美元流动性,有未雨绸缪之意。”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当前市场对欧美银行业情绪处于敏感期,美联储通过美元流动性互换为多国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有助于避免欧美银行业危机影响进一步扩散。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多国央行联合行动,一方面通过提供低利率美元,以缓解流动性危机及信贷紧缩压力;另一方面也在向市场传递维持全球金融稳定的决心。

  升息背景下全球金融脆弱性攀升

  欧美银行业危机折射出美联储领衔的全球央行连续加息背景下,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正在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子荣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习惯了低利率。随着全球央行史无前例地步入加息潮,低利率环境下的定价模式被打破,投资模式面临巨大风险,自身管理失败、期限结构严重错配的银行率先“爆雷”。

  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救市”,也唤起了市场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记忆。在分析人士看来,当前情况与2008年金融危机仍有不同。胡捷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存在三大特征:一是次贷产品及衍生品规模总量不透明;二是持有者不透明;三是产品内部结构不透明。而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事件情况较为明晰,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对金融机构监管也更为严格,在欧美当局及时干预的情况下,预计能及时阻断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不过,潜在风险仍可能在欧美银行业蔓延。杨子荣认为,短期来看,在高利率的环境下,更多有潜在风险的银行将陆续暴露,但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着眼长期,流动性风险是否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取决于未来的通胀水平和央行货币政策走向。(陈佳怡)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