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安金信银行理财产品及管理人评价中心根据公募基金评价标准研发的《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及管理人评价报告》出炉。
该报告是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等学术单位联合支持下,由中财龙马学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发布。
参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评价方法,报告把理财产品分为:现金管理类、固收类、权益类、混合类等四大类。与公募基金的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对标。对四类产品进行类内评级,采取同类产品分层、归并、综合的等级评价体系,从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业绩稳定性、择时能力、宏观审慎评级等维度,对银行理财产品及产品管理人进行综合评价。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301家银行机构和21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高达3.63万只,存续规模29万亿元。本次评级截至日为2022年7月31日,评级期间内业绩披露完整且正常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4185只,参评获得济安评级的产品共计8695只,本次评级中各类型产品获得5星评级的总数为871只。
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评级研讨会”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在资管新规之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理财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以规避监管政策,监管套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不断累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暴发,甚至给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长远来看,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在产线愈加丰富、品质日趋多元、结构更加复杂的趋势下,立足于买方市场的第三方评级机构的存在就显得愈发重要且必要。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就银行机构而言,产品线不断丰富,品种逐步完善,涵盖现金管理产品、混合股债产品、权益类产品等,基本满足了客户从低风险到高风险、从被动投资到主动管理的多元化投资需求。在此背景下,设计统一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认为,净值化转型将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同台竞技,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快速发展也将面临监管趋严、产品差异化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挑战。科学、全面的银行理财产品评级无论是对投资者、管理人还是监管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杨健认为,在对金融资管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与风险收益特征相类似的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才有意义。
“构建与发展第三方评级机构,既是帮助投资人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实现银行理财更加稳健发展的重要助力。”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财龙马学院执行院长万刚认为,在推进第三方评级机构建设及评级应用的过程中要坚持三项原则:坚持评级的客观认定原则,避免绑架理财机构,不能为评级而评级;坚持产品评级客观体现公允价值;坚持动态调整和及时更新评级结果,落实监管机构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动态监管要求。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