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些大企业为什么接连出事

2021年10月01日 07:29   来源:中国企业家   

  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家敢于冒险,也要心存敬畏。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万建民

  编辑|马吉英

  近段时间,少数大企业和企业家接连出事,其中有些还是非常知名的企业家,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打压民营经济”的杂音。

  这些企业出事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营不规范,触碰了政策红线,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有的是过度使用杠杆,盲目无序扩张,资金链遭遇重大风险;有的则是触碰了法律底线,涉嫌违法犯罪。

  原因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经营中的不规范现象,调查清楚,帮助其规范起来,承担起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过度使用杠杆无序扩张引发社会风险的,引导其通过变卖资产等开展自救,严格防范风险扩散;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予以严惩。这些问题,都是具体个案,有关部门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也是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的体现。

  应该看到,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始终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互联网上出现的少数“打压民营经济”的杂音,是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基本的认知。

  但从企业家的角度,对这些大企业出事的深层原因,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长期以来,敢于冒险和突破,是企业家精神最显著的特征。不过,细究这些大企业出事的原因,太敢于冒险恐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有的企业,创立时就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树立一个“屠龙少年”的形象,一路发展而来,屡屡触碰政策红线,长期在与政策博弈中谋取利益;有的企业,长期依靠高杠杆扩张,凭借银行贷款“买买买”做大规模,以为可以“大而不能倒”;有的企业,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实控人不珍惜政府给予的机会,不是想着化解风险,而是逃避责任、颠倒因果,甚至想把公众公司家族化……这些行为,已经不是“敢于冒险”,而是“胆大包天”、缺乏敬畏。企业发展一旦形成这样的路径依赖,迟早会突破安全的底线。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多次对企业家精神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精神最集中的表现是勇担风险、善抓机会、奉献、敬业和节俭;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创新、善抓机会、勇于突破、与众不同、自我实现。这两个时期企业家精神共同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冒险和突破,这符合当时企业家大都凭借改革开放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实现快速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规范尚未建立,对于刚刚诞生的新生事物,监管也往往比较宽松,“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企业家大胆探索,的确可以起到推动改革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事物不需要监管,政策可以随便突破。随着制度的日益健全,靠“敢为天下先”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政策的红利不再来自于对政策的突破,企业也就必须告别野蛮生长,寻求在监管和制度约束下的规范发展。

  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敢于冒险,也要心存敬畏。一是敬畏常识。常识简单,要真正做到尊重常识却未必容易,尤其对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成功人士”。一些企业家的成功,看起来突破常识,但其实大都还是“坐上了时代的电梯”,对此当有清醒的认识。二是敬畏规则。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企业家期待公平竞争,也应自觉在法律框架下规范发展。三是敬畏风险。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大企业最大的风险,是高杠杆下的疯狂扩张。企业家应有底线思维,切忌一时头脑发热走上歧途。

  时代变化,企业家也需要打破原来的路径依赖,为企业家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企业家精神升级主要表现在从敢于冒险到重视创新。十八大以后的双创时代,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五个特征是创新、诚信、精益求精、勇于突破、造福社会;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诚信、敬业、创新、乐于奉献、造福社会成为未来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五项特质。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的自我认知和期许,与大众对企业家的认知和期许,是相符的,我们也大可不必因为少数企业和企业家出事而感到惊诧。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