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小鲁:劳动力数量不增长没那么可怕

2021年09月10日 14: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人口政策与教育政策

  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怎么看待未来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经常听到有人讲老龄化,好像老龄化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劳动力不增长了,甚至萎缩了,经济增长就会萎缩,带来一系列的负面的影响。但想想,还有很多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现在看得到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在起什么作用?突出的作用是在替代人,大量地替代人。而且接下来,替代的趋势我觉得会越来越强。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下一步不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是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是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有必要那么担心生育率低了,人口不增长了?其实在我看来不是那么值得担心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未来就业岗位有没有那么多,失业问题怎么解决。而且涉及到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用不着了,就不是去找工作的问题了,只要有社会福利,就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行了,可以不工作。将来有可能是这样一个前景。而且按传统意义理解的就业,不就业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就业不就业的界限可能会变模糊。想找工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生活需要,将来可能是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二,预期寿命会再延长。按过去的概念,过60岁以后已经老态龙钟了,啥也不能干了。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了,可工作的时间是在大大地延长。所以光看劳动力数量不增长了,有那么可怕吗?我觉得没那么可怕。而且劳动力数量不增长,质量会增长,人力资本会增长,经济还会增长。

  现在面临什么问题?现在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不是主要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错位。一方面很多人找不着工作,包括大学毕业生很多人找不着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快速发展的行业、产业找不着人。搞数字技术的、搞人机对话的,这些缺得很,找不着。职业教育跟上了吗?很多职业教育在那儿讲的还是过去传统的老一套的知识。过去十来年,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反而是大幅度下降的。适应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应该是大力发展的,应该是持续上升的,但反而下降了。

  为什么?首先,企业办教育、民办教育,现在有很多障碍。而教育部门办职业教育,它离现实太远,离实际需要太远,难以培养合适的人才。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供求结构发生了错位,而且它对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约束。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但是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来创新型人才。

  现在我们面临的政策选择是什么?当然人口政策不能再搞计划生育,这个确实应该放开了。现在允许“三胎”,接下来就不要再限制了,人家愿意生几胎生几胎就完了。

  但在我看来,生育政策未来已经不是人口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人力资本的培养,要把人口政策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本的培养上。涉及的问题是什么?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公共服务,也包括社会保障问题。

  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得走多样化的路,多渠道办教育、多种形式办教育,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

  再一个福利社会的问题,公共服务将来越来越需要由社会担负起责任来,提供比如说养老、托幼等等方面的服务。孩子上小学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管了,学龄前呢?学龄前教育谁来管?

  另外说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现在2.3亿人长期在城市里打工,但是没有户口,至少有一半没有享受社会保障,他们的孩子怎么接受教育?2013年的文件说了,要解决进城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放宽户籍。当时城镇非户籍人口2.3亿,现在基本上还是2.3亿,没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1亿人,那边又来了1亿人,解决速度跟不上来的速度,存量没解决。

  还有保障房问题。大量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房子住,居住条件差,但保障房没有覆盖他们。保障房政策不需要调整吗?我们需要向福利社会方向发展,但是基础必须是市场经济,整体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把这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搞起来,把教育搞好。我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需要往这个方向考虑。

  (作者为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本文是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