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负利率时代”,中国外贸格局亟需转型

2019年10月17日 08: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刘典、陆洋

  2019年以来,欧元区各国公债收益率大幅下降,德国、法国和荷兰10年期公债收益率下跌了80-100个基点。架不住全球负利率的风口,连曾经深陷债务危机泥淖的“欧猪”希腊也正式膨胀起飞了,近日首次以负利率融资。本月9日,希腊发行4.875亿欧元3月期国债,由于市场响应积极并超额认购,本次国债收益率为-0.02%。

  伴随着全球央行的“降息潮”,目前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国债已经变成了负收益率,西方社会已全面进入“负利率时代”。全球“降息潮”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货币战争”。美联储意图通过采取降息政策来打压美元、动用美元优势来将本国每年高达万亿美元的赤字风险转嫁给其他高外债、低外储的国家,同时借助美元贬值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取得经贸的有利地位。为迎接美元走弱的挑战,各国央行亦纷纷选择进入降息周期和宽松政策,以提振本国经济、消除美联储降息可能带来的影响。虽然欧洲央行早在2014年、日本早在2016年就引入负利率政策刺激经济,效果一直并不理想,但又苦无他法提振经济。欧洲央行近期再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4%下调至-0.5%,意图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在正区间,但3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历史低点并迎来数度降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负利率蔓延至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据美国银行的研究报告,非美元主权债券平均收益率已跌至-0.03%,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平均数低于零的情况。负利率债券意味着这一个国家的人民即便持有现金都可以以0利率不被消减,但是如果投入该国产业就只有负利率的回报。债券利率纷纷进入负利率说明目前人们对世界金融市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悲观预期,不再认为投资该国的大部分行业或企业可带来回报;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追捧安全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乃至进入负值区间。号称“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德国于8月21日成为首个以负收益率(-0.11%)发行30年期国债的主要发达国家,标志性地将大幅攀升的负收益率债券推向了新阶段。不仅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负收益率影响的期限段也有逐渐拉长的趋势,全球负利率现象面临“lower for longer”的困境。

  负利率环境下,资产比钱更具价值。资本是逐利的,原本在正利率的环境下,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卖出货物挣钱,因为正利率情况是钱比货值钱。而“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债券上的长期负利率现象将造成了资本的资产升值压力,主要资金流入了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股市、房地产、金融等资本密集型市场套利,实体经济创新乏力、产业空心化程度愈发加剧,整体经济效率倒退,高效率的行业和公司得不到合理的资本配置,这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因而进一步脱实向虚,走向泡沫化。

  与西方国家经济和货币的悲观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债券收益率小幅走低但降速较慢,与国外债市利差有所扩大,各期限债券利率结构较为合理,与美债等持续倒挂有较大区别,性价比优势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收益率、安全性相对较高、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债券市场格外得到国际投资者青睐,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已逾93万亿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外资已连续9个月增持中国债券,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持仓中国债券规模已冲上两万亿元大关。

  全球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反应在货币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诸多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阿根廷甚至被迫出台资本管制,然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幅度要远小于同期韩元、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等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的跌幅。

  从历史长周期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成为相对强势货币。以十年为尺度衡量人民币兑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相比十年前略有贬值,但是兑欧元、英镑等其他货币时,还是相对大幅升值了。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人民币从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开始,至2019年6月,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7%。在过去15年里,人民币是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中最强势的货币,也是全球升值幅度最大和最为稳健的货币之一。

  人民币值走强的背后,我国货物贸易占全球份额和位次逐步提升。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4年至2015年保持这一地位。2017年至2018年,我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占全球份额为11.8%。

  目前,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国际经济贸易范式将以何种形态演进尚未可知;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和传统比较优势劳动成本的上升,中国外贸面临巨大挑战。一国贸易竞争力根本上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结构是出口商品结构的基础。

  中国外贸格局亟需从“卖货物”升级到“卖服务”。过去,中国企业一直做着整条外贸链条最底端的事情——代加工、代生产,不仅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且随着人工、环保、管理等各项运作成本上涨压力倍增,生存空间愈加狭小。但是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已经超越了价格竞争到质量竞争的层面,发展到了品牌竞争阶段,品牌所赋予的高质量、高品位都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西方国家历史上都经历过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阶段。一些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传统上的制造业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逐步将产业链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如通用公司、飞利浦公司、IBM 公司等纷纷通过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竞争力。

  在“负利率时代”背景下,价格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慢慢减弱,全球消费者对于品牌、服务、环保等需求升级促使着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方方面面朝着“高标准体系”迈进。未来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全球市场赛道,是为获得行业品牌主导地位而进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最佳途径是拥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由此可见,品牌及品牌战略将成为中国企业构筑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陆洋)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