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时尚生活 ·CE读书 ·环球媒体 ·管理学院 ·中经论坛 ·短信 ·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网首页 > 宏观经济 > 个人学术报告 > 正文
 
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分析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05月18日 16:02
国家信息中心 牛梨

    一、油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石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高达1.227亿吨,增长34.8%,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40%。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因而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滞后。因此,高油价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

    1、高油价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势头,增加经济走向的变数。

    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原油年均价上涨10美元,涨幅约34%,导致我国GDP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影响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国际油价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异常大幅波动必然增加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高油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加大调控政策操作的难度。

    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根据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将推动我国CPI上涨0.8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与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价格传导具有明显的衰减效应,对CPI的实际影响程度可能小于0.8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在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虽然2004年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价格在2005年涨幅有所放缓,但是水、电、气、旅游门票等公共产品以及服务价格的上涨不容小视,铁矿石等资源产品价格大幅飙升。在这种背景下,高油价将形成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并产生一定的潜在通胀压力,明显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

    3、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

    据统计,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76.3美元,比2003年增长27.1%,每吨上涨了58.9美元;成品油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44.1美元,比2003年增长17.6%,每吨上涨了52美元。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272万吨,成品油3788万吨,出口原油549万吨,成品油1146万吨。因此,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2.8亿美元。而且,2004年我国仅石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造成超过378.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4、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持续两年多的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已将2005年欧盟地区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1.6%。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执委阿尔穆尼亚认为,如果油价过长时间停留在每桶40至50美元的高位,将使欧盟经济增长率减少0.3个百分点。虽然截至目前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尚未造成巨大冲击,但是,高油价肯定会阻碍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目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出现了减速的迹象,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

    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目前的高油价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做这种判断,主要是依据以下因素。首先,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形成这种增长的基本元素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增长的动力将长期存在;其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第四,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各种偶然因素对接而成的结果,不具有长期性特征,油价将会回落到一个较适宜的价位;第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量最大,所占的比重达到70%,石油约占23%,不具主导力量。

    二、对当前油价水平的认识

    2005年以来,大涨两年的国际油价依然在每桶50美元的高位徘徊,在此压力下,国内成品油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6次上调。正确理解当前的油价水平,对评判油价给我国宏观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1,2,3,4
 
来源: 巨灵信息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