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煤”到“万条丝”,从煤炭开采到化工生产,从机械制造到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煤炭的裂变是产业链的延伸,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简称平煤神马)近70年来不断向新求变的见证。锚定建设世界优秀功能材料领军企业这一目标,平煤神马人,勇当新时代“弄潮儿”,用心编织着“向新逐绿”的精彩画卷。
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青海天蓝)作为平煤神马的子公司,近年来不断转型升级,助力青海省高质量发展。该公司总工程师、劳动模范柳记套就是弄潮儿中的一员,他以高原坚守3年多的动人故事,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新能源新材料板块落实“东引西进出海”战略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脚。
青海天蓝是青海省海东市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也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实施 “西进” 战略的重要实体。
一组组数据书写着产业升级的轨迹: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高到180吨,吨电耗降低22%,年产能从2万吨提升至4万吨。在中控室的实时监测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持续刷新,显示生产稳定运行。
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柳记套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起,在工厂经过18年历练,曾参与12项工艺改进,都被纳入标准操作规程的附录页,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
2021年寒冬,柳记套再次接到调令,要求即刻奔赴海东市支援青海天蓝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生产的高品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能耗、密度、容量上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还能助其布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可就在一期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生产线项目投产前期,生产工艺“水土不服”,急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化。
手拿调令,带着高血压等疾病困扰,柳记套强忍不适走进车间,克服种种苦难,开启了整改方案,随后的3个月,柳记套从炉腔、炉体等设备构造的小细节,再到对原有生产线的整体设计均提出多项优化方案。
2022年2月,一期项目提前一个月投产,实现满负荷生产。青海天蓝也成为当年投产、当年达效、当年盈利的行业标杆企业。柳记套一战成名,“柳总工”的尊称在厂区响起。
“柳总工”名号响彻行业是在2023年。彼时,国内负极材料市场遇冷,行业开工率下滑,青海天蓝深陷老旧坩埚炉效率低下困局。
为破局,“柳总工”和团队决定对一期生产线进行关键升级——将传统坩埚炉改造为箱式炉,目标是将单炉装炉量从60吨提升至120吨。
此后7个月,他扎根车间潜心攻关。首炉通电试验时,预判喷炉征兆仅有5分钟黄金处置窗口,柳记套带领团队寸步不离监控设备,全程监控75个小时,终于攻克难题。
而在二期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中,他更是在首条生产线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炉窑结构升级将装炉量提升至180吨。二期项目建设中,柳记套主导的技术优化累计节约资金2080万元,震惊了整个行业。
2024年7月,该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二期全线建成。尽管行业持续下行,但青海天蓝始终满负荷生产,今年上半年逆势营收1.65亿元,产品良率100%,为国内4家石墨负极材料头部企业稳定供货。
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见。2024年12月27日,在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命名表彰大会上,当主持人念出“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柳记套”时,台下掌声雷动。
一步步成长为劳模工匠的背后,不仅有自身努力的汗水,也有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布局。工匠精神的传递与继承,成为公司持续改革创新的底气。
而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西进出海”的战略蓝图正在更多建设者脚下铺展。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园区,黄志明带领团队推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光伏智能制造产研基地项目有序前行;在塔吉克斯坦,独立负责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首个海外煤矿项目安装技术工作的许宏伟,迅速成长为“六边形战士”;而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一批赴海外项目的职工名单……
从中原沃野到西部边疆,从简易工棚到智能厂房,这些带着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基因的奋斗者,以坚守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最好的种子,需要生长在最需要的土地上。(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 通讯员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