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正处于大暑节气,也是中伏的第一天,两者叠加形成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全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酷暑之下,水饮产品正值销售旺季,报告显示健康概念仍是消费者偏好的主旋律。专家提示,补水不当可能引发健康风险,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策略,避免陷入“喝水误区”。
水是人身体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有70%以上都是由液体构成的。有人主张多喝水、多喝热水;也有人认为多喝水会给身体增加负担,伤肾伤肝。我们到底该怎么喝水?
人体内水分的来源有三个途径,分别是约占50%的饮水,约占40%的食物,以及通过身体的新陈代谢产生的10%左右。中国营养学会指出,健康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可获得1000毫升水,糖、蛋白质,以及脂肪代谢可提供300毫升水,剩下的都需要通过饮用水补充,否则将会面临脱水的风险。当人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2%时,会出现口渴、尿少等症状;失水超过10%可能危及生命。儿童、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是脱水高风险群体,需重点关注补水情况。
反之,饮水过多,特别是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也会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据临床营养师周勤介绍,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饮水过多会发生水中毒:短时间内摄入的水分过多,肾脏来不及排出,导致体内总水量快速增加,将体内的血钠稀释,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这时过多的水分就会向细胞内迁移,导致细胞水肿。当脑细胞水肿以后,会引起颅内压升高,产生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人可能昏迷,中枢系统受损,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提出,每天饮水超过4L可能会导致水中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温和气候条件下,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时,成年男性每日需饮水约1700毫升,女性约1500毫升。但夏季出汗多、活动量大,需适当增加饮水量。对于一些有基础病的人群,夏天喝水量的多少必须特别在意。对于水肿、心脏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疾病患者,不宜喝水过多,喝水过多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容易导致病情加重。而对于中暑、膀胱炎、便秘等疾病患者,多喝水可对缓解病情起到一定的效果。
由于天气酷热,冰镇饮料、啤酒等成为一些人的消暑选择,然而这一行为可能暗藏风险。据报道,一19岁男子打完篮球后饮用冰镇饮料,几分钟后感到胸闷胸痛,最终因急性心梗抢救无效去世。科普媒体撰文称,虽然不能确定猝死与冰水直接相关,但剧烈运动后骤然进入冷的环境,确实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对此,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急诊科执行副主任陈斌表示:不建议运动后立刻大量喝凉水。运动后,应通过缓慢走动等方式把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再摄入适量水分。(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