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声大作,肯定不是睡得香

2025-04-26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打鼾通常被称为“打呼噜”。在正常情况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夜间打鼾,对体形偏胖的人来说,劳累或饮酒之后,更容易鼾声大作。许多人误认为打鼾是睡得沉、睡得香,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夜间,每次有节奏的打鼾是位于咽部的悬雍垂定时振动,拍打在呼吸道上发出的共鸣声。随着每次鼾声,喉咙间打开一道缝隙,让空气进入呼吸道,以维持体内正常的血氧饱和度。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在睡眠中会发出持续而响亮的鼾声,但两次鼾声之间会有几秒甚至十几秒的呼吸暂停,直至突然发出一声强烈的长鼾后才恢复正常呼吸。这是由于悬雍垂在夜间完全堵住了氧气进入呼吸道的通路,导致鼾声停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急剧减少,血红蛋白结合率降低,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这时,神经系统会因为反射作用促使悬雍垂发出一声长鼾,扩大喉头间的缝隙,让氧气涌入,身体内的氧气供应得以恢复。我们听到的就是患者在睡眠时,经过长时间沉默之后突然发出的一声长鼾。

  临床中,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被比作“不带氧气瓶攀登珠穆朗玛峰”。这种危险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简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通俗地称为“鼾症”。据统计,女性中因呼吸暂停影响睡眠的发生率为9%,男性则高达24%。这种疾病在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乃至睡眠科都属于较为严重、容易引发夜间猝死的疾病类型。除了夜间持续的鼾声会影响睡眠质量外,由于夜间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患者在白天还会出现头晕乏力、哈欠连天、困倦嗜睡等症状。长期的呼吸暂停还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甚至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虽然医生们早已意识到打鼾严重可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但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打呼噜只是小事一桩,无需治疗,这说明许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现代医学对“鼾症”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56年,伯维尔医生才正式将其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他发现,一些“鼾症”患者通常体形肥胖,白天嗜睡,并且常常伴有肺心病。这些症状与作家狄更斯在其1837年发表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描述的主人公乔的情况非常相似。因此,伯维尔医生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匹克威克综合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其实,中医很早就对“鼾症”进行过深入研究。早在隋代的巢元方就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从这段描述来看,隋朝人对打鼾的病机分析已经与现代医学很接近了。

  对于“鼾症”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药物。一些抗抑郁药物、激素类药物和降压药可能对缓解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有一定效果,也可以使用抗焦虑药或镇静催眠药缓解由打鼾引起的焦虑症状和失眠问题。

  其次是手术治疗。目前,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包括扁桃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下颌前部截骨术、舌骨肌切断术、下颌及上颌前徙术等。这类手术的目标都是减小悬雍垂体积,扩大腭弓空间,增加悬雍垂与呼吸道之间的缝隙,从而增加通气量。现在也有一些相对简易的手术方式。例如,在软腭两侧分别放置三个“生物钉”,以增强腭弓的硬度,防止呼吸道因松弛塌陷而导致气流阻塞;或者在睡觉时佩戴一个类似牙套的“口腔矫正器”,人为地为呼吸道挤出一条通道,增加通气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来应对鼾症,即使用呼吸机。如今,许多呼吸机都是专为鼾症患者家庭使用而设计的。体积小巧,放在床头就像一台加湿器。通过通气管连接面罩,戴在头上覆盖口鼻,机器会随着患者的呼吸节奏自动适应加压给气,确保呼吸道的氧气供给。

  除此之外,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呢?调整睡姿就是重要方法。当人仰卧时,悬雍垂就像一块布一样平铺在呼吸道上,阻碍了空气的流通,从而引发打鼾。因此,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采取侧卧的睡姿。这样可以让悬雍垂与呼吸道稍微错开缝隙,为气流留出更多的出入空间,从而减少鼾声的发生。

  也有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歌手发生鼾症的比例远低于其他人群。这是因为歌手为了能够唱出宽广的音域,需要经常锻炼腭弓,使其更富弹性。相对其他人群而言,歌手的腭弓更不容易塌陷,在夜间发生呼吸道阻塞的情况也会较少。因此,那些长期为打鼾而困扰的人可以尝试经常唱唱歌。

  其实,对于特定人群而言,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减肥。“鼾症”本身就是由于悬雍垂和腭弓过于肥厚,挤压了呼吸道,导致通气不畅。因此,让悬雍垂变瘦、腭弓变得松弛才是解决鼾症的根本方法。通过合理饮食及适量运动,一旦体重降低,会发现长期困扰你的鼾声会逐步消失。

  (作者:李翔,系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睡眠障碍门诊主任医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郭文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鼾声大作,肯定不是睡得香

2025年04月26日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打鼾通常被称为“打呼噜”。在正常情况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夜间打鼾,对体形偏胖的人来说,劳累或饮酒之后,更容易鼾声大作。许多人误认为打鼾是睡得沉、睡得香,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夜间,每次有节奏的打鼾是位于咽部的悬雍垂定时振动,拍打在呼吸道上发出的共鸣声。随着每次鼾声,喉咙间打开一道缝隙,让空气进入呼吸道,以维持体内正常的血氧饱和度。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在睡眠中会发出持续而响亮的鼾声,但两次鼾声之间会有几秒甚至十几秒的呼吸暂停,直至突然发出一声强烈的长鼾后才恢复正常呼吸。这是由于悬雍垂在夜间完全堵住了氧气进入呼吸道的通路,导致鼾声停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急剧减少,血红蛋白结合率降低,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这时,神经系统会因为反射作用促使悬雍垂发出一声长鼾,扩大喉头间的缝隙,让氧气涌入,身体内的氧气供应得以恢复。我们听到的就是患者在睡眠时,经过长时间沉默之后突然发出的一声长鼾。

  临床中,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被比作“不带氧气瓶攀登珠穆朗玛峰”。这种危险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简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通俗地称为“鼾症”。据统计,女性中因呼吸暂停影响睡眠的发生率为9%,男性则高达24%。这种疾病在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乃至睡眠科都属于较为严重、容易引发夜间猝死的疾病类型。除了夜间持续的鼾声会影响睡眠质量外,由于夜间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患者在白天还会出现头晕乏力、哈欠连天、困倦嗜睡等症状。长期的呼吸暂停还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甚至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虽然医生们早已意识到打鼾严重可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但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打呼噜只是小事一桩,无需治疗,这说明许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现代医学对“鼾症”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56年,伯维尔医生才正式将其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他发现,一些“鼾症”患者通常体形肥胖,白天嗜睡,并且常常伴有肺心病。这些症状与作家狄更斯在其1837年发表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描述的主人公乔的情况非常相似。因此,伯维尔医生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匹克威克综合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其实,中医很早就对“鼾症”进行过深入研究。早在隋代的巢元方就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从这段描述来看,隋朝人对打鼾的病机分析已经与现代医学很接近了。

  对于“鼾症”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药物。一些抗抑郁药物、激素类药物和降压药可能对缓解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有一定效果,也可以使用抗焦虑药或镇静催眠药缓解由打鼾引起的焦虑症状和失眠问题。

  其次是手术治疗。目前,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包括扁桃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下颌前部截骨术、舌骨肌切断术、下颌及上颌前徙术等。这类手术的目标都是减小悬雍垂体积,扩大腭弓空间,增加悬雍垂与呼吸道之间的缝隙,从而增加通气量。现在也有一些相对简易的手术方式。例如,在软腭两侧分别放置三个“生物钉”,以增强腭弓的硬度,防止呼吸道因松弛塌陷而导致气流阻塞;或者在睡觉时佩戴一个类似牙套的“口腔矫正器”,人为地为呼吸道挤出一条通道,增加通气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来应对鼾症,即使用呼吸机。如今,许多呼吸机都是专为鼾症患者家庭使用而设计的。体积小巧,放在床头就像一台加湿器。通过通气管连接面罩,戴在头上覆盖口鼻,机器会随着患者的呼吸节奏自动适应加压给气,确保呼吸道的氧气供给。

  除此之外,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呢?调整睡姿就是重要方法。当人仰卧时,悬雍垂就像一块布一样平铺在呼吸道上,阻碍了空气的流通,从而引发打鼾。因此,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采取侧卧的睡姿。这样可以让悬雍垂与呼吸道稍微错开缝隙,为气流留出更多的出入空间,从而减少鼾声的发生。

  也有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歌手发生鼾症的比例远低于其他人群。这是因为歌手为了能够唱出宽广的音域,需要经常锻炼腭弓,使其更富弹性。相对其他人群而言,歌手的腭弓更不容易塌陷,在夜间发生呼吸道阻塞的情况也会较少。因此,那些长期为打鼾而困扰的人可以尝试经常唱唱歌。

  其实,对于特定人群而言,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减肥。“鼾症”本身就是由于悬雍垂和腭弓过于肥厚,挤压了呼吸道,导致通气不畅。因此,让悬雍垂变瘦、腭弓变得松弛才是解决鼾症的根本方法。通过合理饮食及适量运动,一旦体重降低,会发现长期困扰你的鼾声会逐步消失。

  (作者:李翔,系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睡眠障碍门诊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郭文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