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 在京新设研发创新中心

2024-10-30 07: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2024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开幕式上了解到,礼来、辉瑞、拜耳等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机构,目前均纳入北京市企业“服务包”。其中6家企业将落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医药创新公园。

  上述6家企业包括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和沪亚生物。它们新设的研发创新机构大多为跨国药企业务版图中的“北京首个”“中国首个”。

  其中,礼来将新设中国医学创新中心,支持全球药品同步研发与注册评审,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加快开发突破性治疗创新药。此外还将在京设立美国本土以外首家创新孵化器。

  辉瑞将设立北京研发中心,作为该公司首个在京设立的实体,以此推动临床试验与全球同步,开展肿瘤等领域新产品研发。

  已经扎根北京经开区29年的拜耳,将新设立开放创新中心,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治疗领域持续引入创新药,同时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及临床试验信息数据运营平台,助力本土创新项目孵化与转化落地。

  此外,阿斯利康将设立全球研发北京中心,拓展在京研发布局;美敦力将设立在华首个数字化服务创新基地;沪亚生物将设立中国总部,成为北京首个专注创新药出海的国际化平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整合各类资源,紧密跟进“落户”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需求,在项目对接、项目落地支持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支撑首都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近年来出台了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从市场准入、产业发展、人才激励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以外资研发中心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认定五批共149家外资研发中心,其中,医药健康领域占比最多,已达40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 在京新设研发创新中心

2024年10月30日 07: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郭宇靖 北京报道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2024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开幕式上了解到,礼来、辉瑞、拜耳等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机构,目前均纳入北京市企业“服务包”。其中6家企业将落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医药创新公园。

  上述6家企业包括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和沪亚生物。它们新设的研发创新机构大多为跨国药企业务版图中的“北京首个”“中国首个”。

  其中,礼来将新设中国医学创新中心,支持全球药品同步研发与注册评审,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加快开发突破性治疗创新药。此外还将在京设立美国本土以外首家创新孵化器。

  辉瑞将设立北京研发中心,作为该公司首个在京设立的实体,以此推动临床试验与全球同步,开展肿瘤等领域新产品研发。

  已经扎根北京经开区29年的拜耳,将新设立开放创新中心,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治疗领域持续引入创新药,同时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及临床试验信息数据运营平台,助力本土创新项目孵化与转化落地。

  此外,阿斯利康将设立全球研发北京中心,拓展在京研发布局;美敦力将设立在华首个数字化服务创新基地;沪亚生物将设立中国总部,成为北京首个专注创新药出海的国际化平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整合各类资源,紧密跟进“落户”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需求,在项目对接、项目落地支持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支撑首都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近年来出台了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从市场准入、产业发展、人才激励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以外资研发中心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认定五批共149家外资研发中心,其中,医药健康领域占比最多,已达40家。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