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演唱会、音乐节、话剧等演出活动热度飙升。无论手速多快,总是一票难求,让众多消费者叫苦不迭。转头却见交易平台上,“黄牛”手握门票高价倒卖。这是为何?
在技术加持下,“黄牛”的抢票手段愈发隐蔽高效。无需真人操作,应用软件就可以快速、不间断地点击购票按钮。不仅如此,“黄牛”还有抢票插件,能够在官方开票后跳过选座步骤直接付款。“黄牛”用上先进手段,让普通观众抢票难上加难。
更令人气愤的是,有消费者咬牙高价购票入场后,发现场内还有不少空座位。为维持暴利生态,“黄牛”拒绝降价出售滞销票,宁愿把票“砸”在自己手里。演出方可能因此形象受损,被观众质疑放票环节产生纰漏。
此前,“强实名”政策的推行对“黄牛”倒票产生了一定的遏制效果。面对严格的实名验证,许多“黄牛”已无法像过去一样轻松获取和倒卖门票。要看到强实名政策的积极作用,继续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并配合动态人脸核验等技术升级。
此外,相关部门应积极研发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为票务系统加上“防护盾”,阻断“黄牛”利用技术漏洞抢票的路径。
同时,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也需加强审核,识别并打击各类倒票行为,下架问题产品,防止不正当不合理加价,切断相关交易渠道。
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赵田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