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千年钙谷”实现绿色转型

2020年10月31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浙江省常山县自古以来就是石灰的重要产地,被誉为“千年钙谷”。由于长期无序开采,生态受到严重破坏。2013年,常山县启动生态治理工程,围绕碱性水生态治理、轻钙企业后续处置、矿山生态修复、石灰渣处置等,对钙产业链条开展系列整治。如今,昔日灰尘漫天的常山实现绿色转型,重现绿水青山。

  浙西边陲、钱塘江源头,有一座千年小城常山。

  自古以来,常山便是石灰的重要产地,石灰石储量及品质均居浙江省首位。早在2006年,常山就被国家授予“中国钙产品基地”称号,被誉为“千年钙谷”。但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导致山体满目疮痍,粉尘漫天飞扬。

  2013年,常山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起百日攻坚,拆除立窑、修复生态、转产转型,全力根治这一生态顽疾。昔日灰尘漫天的常山,如今又见蓝天白云,重现绿水青山。

  灰尘漫天倒逼“壮士断腕”

  常山县辉埠镇境内的三衢山石林,是“华东第一石林”,也是一处优质的石灰岩矿山。

  “靠山吃山,大家基本上都靠这满山的石灰石生活。”辉埠镇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村里最多时有40余家石灰厂、碎石厂等,近500余人从事石灰产业。村民刘志明曾开办了一家石灰厂,年收入近10万元。

  然而,由于长期无序开采、粗放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绿水青山被石灰染白。“只要一下大雨,就会把山上的石灰和煤渣冲下来,流到田里。”村民曾发荣说,“整个田地就泡在白色的石灰水里,长年累月,田地毁了,种不出庄稼了。”

  “不顾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之路走不通。”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告诉记者,他们意识到,只有横下一条心,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2013年,常山县启动“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对钙产业链条开展系列整治。机械工程车开进山坳,轰隆的爆破声不断响起。仅用3年时间,就全面淘汰关停83孔石灰立窑和142条石灰钙生产线。

  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常山县明确“一张规划图、一批项目单、一支作战队、一套组合拳”,围绕碱性水生态治理、轻钙企业后续处置、矿山生态修复、石灰渣处置、镇域面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整治。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项目决战、钙产业整治扫尾等7个分部,划分三大战队,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逐一销号。

  “壮士断腕”换来了绿水青山。截至目前,常山县已全面关停拆除16家轻钙企业、165孔石灰立窑和201条石灰钙生产线,削减二氧化硫1.63万吨、氮氧化物4800吨,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87.6%上升到目前的100%,出境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主要地表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头雁”引领破除沉疴宿疾

  千年产业,多年之痛,一朝破解,谈何容易?在辉埠镇,记者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答案。

  故事要从“双土书记”说起。一“土”是东鲁村党支部书记魏土良,另一“土”是宋畈村党支部书记汪土福。

  魏土良从1990年开始经营石灰厂,今年2月拆除了自家价值近300万元的2孔石灰窑,留下的数十万吨石灰渣足足堆满了十几亩土地。这些石灰渣可用作水泥混合材料,若是拉到本地水泥厂出售,一吨能卖十几元。

  “只有矿渣都清理掉了,我们的环境才能真正好起来。”抱着带好头的想法,魏土良主动向镇里提出捐赠处理矿渣的政策处理费,并当场签订捐赠协议。

  几十万元的政策处理费说捐就捐了?大家难以置信,魏土良却说:“现在正是推进整治的关键时刻,很多企业不是在纠结政策处理标准,就是在争论矿渣边界,由此导致整治工作进度很慢。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应该带头用实际行动推动工作开展。”

  魏土良捐赠矿渣政策处理费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晚,汪土福辗转难眠。作为昔日的立窑大户,汪土福不仅有4孔立窑、2条石灰钙生产线,还有1个碎石场和4辆运输车。可以说,全副身家都系在了石灰石产业上。年初,汪土福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所有立窑。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自家的石灰渣政策处理费也捐献了。

  在常山有一种说法,开办一座石灰窑就是坐拥一台印钞机。据测算,关停立窑让全县3000多人丢了饭碗,年工业产值减少10亿元以上,仅用于关停和环境整治的直接投入就达1亿多元。

  “有些村,70%至80%的村民参与相关产业,关停、拆除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很多时候要放弃个人利益。各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为破冰前行提供了动力。”常山县委常委、辉埠镇党委书记徐彪说。

  “头雁”引领、党员带头、群众配合,辉埠区域环境整治工作逐渐打开局面:5天内拆除所有立窑,捐赠政策处理费给村集体成了一股“新风”。据统计,村干部、党员累计捐赠的矿渣政策处理费达60余万元。

  调转“船头”发展绿色经济

  石灰窑关了,路里坑的村民们不知以后怎么办:“石灰窑是我们的‘饭碗’,不烧石灰了,以后靠什么生活?”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自从三衢山上的石灰窑陆续关停后,空气变好了,来山里旅游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常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敏告诉记者,近年来,常山相继投入6000万元用于景区开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三衢石林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了休闲旅游业。以路里坑村为例,全村共开办农家乐8家,去年经营收入达300多万元。

  尘埃散尽后,做好“后半篇文章”成了一道必答题。常山的做法是,调转“船头”发展绿色经济。

  走进位于常山县生态工业园区的浙江鲜雪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一车商用冷柜正装箱打包准备发货。“生意不错,今年产值有望突破6000万元。”公司总经理陈根伟说,2018年,原正鑫钙业公司关停后转而成为冷柜制造企业,如今产业转型转出了发展新天地。

  “本地成熟制冷企业带动了1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辉埠镇党委负责人说,这些配套企业很多是由钙产业转型而来,制冷业已成为辉埠镇特色块状经济,除压缩机外,所有商用冷柜的零配件都能在本地配套生产。

  金雄公司依托长年从事碳酸钙行业的经验向钙产品后端产品塑料母粒发展。“塑料母粒附加值较高,销售价达3000元/吨。”金雄公司法人代表周智胜说。

  通过钙产业转型,辉埠区域累计腾出能耗空间48万吨标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容提质腾出了发展空间。

  哲丰新材料公司自2014年入驻辉埠新区以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常山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今年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产值15亿元。公司副总经理史君齐介绍,通过钙产业整治,企业获得新增能耗指标后,将投资10多亿元,新建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新材料项目,目前已进入决策阶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新增产值20亿元。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常山县产业能级逐渐走向高端。”潘晓辉说,过去一年,全县12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8.2%;辉埠镇工业总产值从2013年底的52亿元上升到90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徐燕飞)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