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领跑乡村振兴

2025-11-08 07:14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农人领跑乡村振兴

2025年11月08日 07:14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崔 浩

清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鱼邱湖街道麻庄村的田野里,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鼎昇种植家庭农场的李金阳站在地头,指挥农机作业。受持续阴雨影响,土壤水分饱和,趁着天晴翻地散墒,成为关键任务。

“正是农时紧要关头,一台拖拉机一天要翻200亩地。”李金阳边说边俯身拾起一块刚翻出的泥块,掰开了揉,又轻轻摔到地上。“再有三四天,就能播上小麦。”他语气平稳,俨然一副“老把式”模样。谁能想到,5年前,他还只是个从未下过地的“门外汉”。

1994年出生的李金阳,高中毕业后曾在城市辗转打拼,开过挖掘机、做过销售,也在县城有过稳定的工作。2020年,他到济南一家无人机培训公司做销售,天天与无人机打交道,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门技术用到自家地里?

与父亲李保祥商量后,他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第一次试飞,药雾细、喷洒匀,一天能干过去人工好几天的活,李金阳第一次体会到科技种田的威力,也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随后,他辞去了在济南的工作,带着妻子回到高唐老家,与父亲一起承包了500亩地,干起规模化种植。

刚开始种地时,父子俩仔细算了一笔账。要想把规模化种植搞好,光靠租机器不现实,必须得有自己的农机装备。一台机器能用十几年,算下来比租更划算。从2020年起,李金阳每年都会拿出净收入的三成更新农机。

“这几年,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太给力了。”李金阳指着仓库里的烘干机说,“这台新机器政府补贴了我5万元。今年阴雨天气多,粮食收回来就能烘、能储,不愁晒不干、卖不上价。”如今,他的农场里,拖拉机、撒肥机、收割机、铲车等各式农机装备一应俱全,农场已实现从播种到收储的全程机械化,远程监测、智慧大脑等新技术也成为“标配”。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李金阳积极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麻庄村等周边农户提供农艺指导和农机服务。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帮助农户每亩地降低成本100元,每季亩产提高200斤。

“种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要让更多人都把地种好”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他学新技术、用新设备,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因服务农民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李金阳还被推选为村级后备干部。“自己干好了不算啥,还得带着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他说。

今年,李金阳的农场规模已扩大至1500亩,土地越种越多,信心也越来越足。“有技术、有政策、有干劲,这地肯定能种好。”李金阳笑着说。

(责任编辑:李冬阳)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