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列阵到给火箭做“体检” 西安以校地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2025-11-05 15: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无人机列阵到给火箭做“体检” 西安以校地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2025年11月05日 15: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从西安交大开放共享的高精尖科研设备帮助企业破解研发难题,到许德晖教授团队研发的“蓝色火苗”守护生命健康;从天枢航空的无人机“玩转”低空经济,到数合科技用AI为工业做“精准体检”……近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和省、市级媒体走进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见证创新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一线。

从“藏器于校”到“共享惠企”

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8号楼里,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设备运行的低鸣声始终不断,工程师们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曲线,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实验相关工作。作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大型科研仪器常因价格高昂、维护复杂,成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拦路虎”。而西安交通大学这座总价值2.65亿元的“科研宝藏库”,打破高校设备“自用独享”传统,将101台套尖端设备变为“共享”,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敞开大门。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于各项实验相关工作

“不只是用设备,更要帮企业解难题。”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李莹的话,道出共享模式的深意。针对企业研发痛点,中心划分微区分析、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物性分析四大功能板块,提供集分析测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方法创新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自2017年运行以来,该中心设备年均运转超2000小时,年服务超2万人次,年均测样量突破10万个,覆盖全校理工医学科及百余家校外科研院所和企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共享不仅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更激活校地合作的“一池春水”。沣西新城与西安交大探索的“三池一机制”则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建好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自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三方签约以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16名,落地项目43个,成为全省校地合作的标杆。

从教授到创业者

42岁的许德晖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西安交大二附院特聘教授以及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2年11月,乘着秦创原的“东风”,许德晖教授创办了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设备研发及医学应用。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许德晖10余年的科研积累有了转化“出口”。

在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冷等离子体治疗仪

“等离子体又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它具备两大技术优点:既能突破真空腔限制,在常压下产生;又因温度接近室温,可直接作用于生物组织。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等离子体医学得以诞生,可广泛应用于消毒灭菌、皮肤病治疗、伤口愈合,甚至肿瘤治疗等领域。”许德晖表示,未来他会带着团队加大在人体应用领域的研发力度,让这项技术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校企合作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走进能源金贸区,西咸新区天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里的无人机阵列让人眼前一亮:从便携的小型机,到几米长的中大型机——它们可是能“玩转”植保、环境监测、低空物流等领域的“多面手”。公司背后是不一般的“智囊团”,它深深扎根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土壤,依托西工大高层次科研团队与成果转化优势,以打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工业软件领军品牌为目标,为科研机构、工业部门等客户提供气动设计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在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的另一家科技企业——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领域,曾为火箭做“体检”的硬实力令人赞叹不已。其自主研发的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成为《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单位,拥有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2025年1月,高端制造智能检测模型平台项目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最具推广示范效应解决方案。

谈及企业发展,该公司财务总监段嘉奇介绍:“几年来,我们深耕AI智能无损检测,并与多所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和高校技术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可为航空、航天、能源等工业行业客户提供无损检测实验室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质量检测、质量评估、工艺优化、智能化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揽,锚定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深耕校地融合发展。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西安居全国城市第七、西部第一。如今的西安,正成为校、企、地和人才互相奔赴、互相成就、共荣共生的创新热土。(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