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仓根基 赋能黑土生金

2025-07-21 09:38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筑牢粮仓根基 赋能黑土生金

2025年07月21日 09:38   来源:农民日报   颜旭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卫星镇水二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尧踩着新修的混凝土田间路笑着说:“过去雨天穿靴子都陷脚,现在穿拖鞋就能下地。路通了,大机械进出自如,收粮车直接开到地头,粮商再没理由压价了。”他的笑容里,藏着黑土地上的时代变迁。

黑龙江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03亿亩,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作为“中华大粮仓”,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3%,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该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举措,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首要目标,坚持农田灌排体系、田块整治、田间道路“三建”同步。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近60%的永久基本农田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肩挑背扛”到“铁牛驰骋”,当移动灌溉车在田野中画出银色轨迹,当玻璃钢机井房在田头折射阳光,黑龙江用近1.2亿亩高标准农田宣告:粮仓根基的升级,是给每块农田穿上“救生衣”,是让每寸黑土成为“聚宝盆”。在这片占全国1/9耕地的沃野上,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变革正徐徐展开。

三级联动攻坚

“4月解冻开工,7月雨季来袭,9月收割让路,11月土地封冻。”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区,冰冻期漫长,全年有效施工期短,因此呈现出“气候条件严酷、时间异常紧迫、任务必须完成”的突出特点。

黑龙江省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工作,省委书记许勤逢会必讲高标准农田建设,省长梁惠玲明确提出需严格把握规划设计、招标投标、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审计监督6个关键环节,分管省领导牵头推进、靠前指挥。省纪委监委重点监督,通报典型问题和案例,形成震慑。发展改革、财政、审计、自然资源、水利、信访、测绘等部门协同推进,省农业农村厅从相关处站抽调骨干力量13人,会同农田建设管理处集中办公,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特批复成立省农田建设服务中心,调派32名专业人员专职投入此项攻坚任务。

为确保工程质量,今年3月,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工作,省市县三级111个工作专班迅速成立,1167名干部下沉一线。全省拉起整治的“天罗地网”,采取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抽查30%以上县的方式,对逐个工程设施拍照留档。望奎县创新“三查联动”工作机制——部门拉网自查、专家诊断助查、纪委穿透督查,提振整治的信心和决心。在七台河市勃利县,“五组七员”(项目推进组、施工组、监理组、保障服务组、用料供应组;推进专员、施工专员、监理专员、保障专员、服务专员、监督专员、供应专员)机制让责任直插田垄:项目推进组统筹全局,施工组昼夜奋战,保障组协调占地矛盾,98名村民监督员经常穿行于工地,“点对点”盯质量,“面对面”解难题。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是农业农村部门单独负责,乡村两级只是旁观者,而现在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该机制运行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施工矛盾350余起。”

黑龙江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工程好不好用让农民群众说了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公布了省农田建设监督服务电话19部,甄别受理举报信息188个,已核实办结139个,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让广大群众可感可及。

智慧良田蝶变

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田头,一座玻璃钢机井房引起了记者注意。“传统砖混机井房造价5000元,这种预制拼装型只要1200元。”连环湖镇他拉红村环湖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齐俊峋,一边敲击机井房壁板一边说,“它轻便、高强还耐腐蚀,安装只需半小时,可以用十几年。”

不远处,可移动厢车式智能首部枢纽正将水肥精准注入滴灌管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设备把农业所需要的灌溉系统、供水系统、变频系统等,都融入在了不到10立方米的小箱体之内,并且可移动,灵活便捷、易于管护。与田间管理系统相连接后,实现了数字管控,它能在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段,通过科学配比,将水肥定时定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

“它主要是快,这块儿地浇完了,能把它拽到其他地继续浇灌,400亩地,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浇完。”齐俊峋说,“第二个是方便,咱们这个农田井,含沙量大,原来的滴灌设备就一层过滤器,一整就堵了。这个装备带4层过滤系统,能反复冲洗,一下子解决了水里泥沙多的难题。”

据悉,2024年该县推广该设备2000余套,有效破解了农田干旱瓶颈,使得粮食作物平均增产300~400斤,节水40%以上,节肥10%以上,粮食总产达17.6亿斤。

高标准农田为增产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杜尔伯特县从2023年开始大力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面积从最初的2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0万亩,再结合可移动水肥一体化首部枢纽,玉米平均亩产可达1800斤以上(按照每250亩地配备一套首部枢纽的标准)。杜尔伯特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葛勇说:“今年,我们依托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玉米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示范面积达到18万亩。通过推广这种模式,为全县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齐俊峋的脸上笑意盈盈:节水节肥省人工,亩增收400元,比出去打工强!

高标准农田极大地提高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哈尔滨市巴彦县西集镇的一家鲜食玉米基地横跨万亩,一望无际。国立超是该村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他现在的“身份”是农机手,一人管控着几千亩地。高架喷洒车一次作业能够覆盖30余条田垄,“水肥一体化管理”也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的农机手有20多个,他们不但驾驶技术精湛,修理车辆的技能也十分高超。车辆出现故障时,通常都能自己解决。身为“飞手”的陈大刚,能够熟练操作无人机为稻田施肥,独立管理着5000亩稻田的飞防作业。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陈大刚说:“一个人管这么多地,这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如今,不仅种地‘双脚不沾泥’成了现实,高标准农田还给咱添了抗灾保丰收的底气。”

体制机制护航

齐俊峋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过去种地看老天脸色,高标准农田像给农田穿上了‘救生衣’,让咱旱涝保收!玉米亩产从1100斤蹦到1600斤,路通了每斤能多卖2毛钱,每亩地能多赚400元。”他经营的合作社带动农户享受“保底+分红”收入,80%的地都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支撑。然而,要真正建好并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的效益,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从而夯实农民受益的长效基础。

为了严格把关工程质量,哈尔滨建立了“六方会审”机制,县政府、乡镇政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村集体和农民代表共同把关设计方案。杜尔伯特县为了在设计环节就保证因地制宜,推行了“三上三下”工作法:乡村和群众的意愿需求上来、踏查和项目要求下去,实地商讨结果上来、设计勘察下去,问题和建议上来、图纸数据下去。“过去设计方闭门画图,现在图纸都要过村民的‘火眼金睛’。”杜尔伯特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李连旺向记者展示会审记录——多条村民的建议让田间路的布局更合理。

针对工程点位多、分布面广、质量监管力量不足的困境,哈尔滨市创建“专+民+信息化”监管体系:第三方机构提前介入监督,农民质量监督员持证上岗,智能平台实时监控施工画面。“平台可随时调取施工现场画面,通过电子围栏监督参与人员履职情况和施工现场规范情况。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打开监管平台,全市12个在建项目的施工情况尽收眼底。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快速推进中,容易陷入“重建设、轻管护”的困局。一些地方将高标准农田视为“一次性工程”,验收即宣告任务完成,后续管护却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顽疾,绥化市绥棱县探索出了“五员一队”建后管护新模式——每村配备巡井员、巡路员等专职人员加维修队,管护经费纳入县年度财政预算。“过去机井坏了没人修,现在电话一打,维修队半小时就到!”当地农民对巡护队的效率很满意。据悉,绥棱县“五员一队”共计272人,今年以来,县、乡、村三级队伍已开展巡查1000余次,清淤清杂35处、生产路铺设砂石2公里、涵洞护砌修复25处。

(责任编辑:朱晓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