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似饥渴营销 实为过度营销 六七成白酒虚假宣传?

2010年09月13日 07:09   来源:北京晨报   周治宏

  “中国目前白酒市场上,至少有60%至70%的白酒属于非纯粮酿造的酒精勾兑酒。”贵州醇销售公司总经理潘宁公开抨击了涨声一片中的白酒行业“潜规则”。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过度营销的中国白酒业,似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营销困局。

  饥渴营销还是过度营销?

  “每次拿货都在涨价,去年53度茅台酒进货价每瓶才700元左右,今年已经涨到了900多元,终端零售价破千元相当正常。”据销售商介绍,这两年,高档白酒动辄提价已成常态,甚至引发消费者、经销商争相囤货,不少炒家认为,囤酒比买股票划算。

  不久前,号称60年原浆调制的汾酒拍出了209万元的单瓶高价,刷新了6月份茅台创下的103万元的纪录。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白酒拍卖单瓶在20万元以上的超过了十几起。

  白酒业集体迷恋上了“饥渴营销”?不过,一些行业人士却讽刺这是“武大郎打架”,白酒企业的竞争仅集中在营销上,“大家短着腿在这个小圈子里大打出手”。

  大量白酒是勾兑的?

  在涨价潮、行业利润整体提高的背后,白酒业似乎并没有将目光聚焦在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发展等长远发展路径上。

  “中国白酒产品的重要标识是纯粮酿造,但是目前市场上六七成的所谓纯粮酿造都是虚假宣传。”潘宁公开抨击,纯粮酿造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目前各个白酒厂家的年产能、年销售等数据在行业内都是公开的。纵观近几年的白酒销量,远远高出正常产能水平和发展速度,这说明大量白酒是经勾兑完成的,“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白酒市场”。

  “动不动就是20年、30年的,哪来那么多原浆?”另一位行业人士则透露,白酒营销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基本以年份为卖点,但实际上本身储量肯定不够,高端酒厂常规的手法就是购买其他品质较高、品牌度较低酒厂的酒换包装。

  营销系统吞噬大部分利润

  “买酒喝已经变成了找酒喝。”一位企业营销老总表示,动辄涨价、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愈演愈烈,导致他们在商务宴请过程中往往要自带白酒,免得对方以为你故意拿次等酒来糊弄他,同时价格也好把控。白酒业的危机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介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高端白酒市场自2008年年底以来实际消费量并不高,但是厂商及渠道环节的涨声却一直不断。“以酒店渠道为例,进场费、上架费、陈列费、上菜单费、主管及老总等环节打点费等,一般酒店几十万元都算少的”。集中过度的营销竞争正在侵蚀整个白酒产业的竞争力。近几年白酒企业不断提价,可列举的理由包括供给需求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实际上,所有这些利润几乎都被营销系统吞噬了。

  晨报记者 周治宏

  ■记者观察

  白酒业的危机潜伏在行业外

  白酒业的“过度竞争”被业内抨击了很多年,却一直有增无减,而其危害也正在显现:产品同质化、以次充好、过度宣传等比比皆是,营销系统费用更是水涨船高,吞噬企业的利润、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

  “这些年白酒消费群体本身增长并不大,价格渐趋透明的进口葡萄酒正在借机抢夺部分白酒市场,尤其是中高端白酒主打的商务市场。”一位酒企老总不无担忧地表示,由于一线品牌不断抬价,吸引二三线品牌拼命往中高端白酒市场挤,策略却依旧是在那个小圈子里打转,进一步推高了全行业的营销费用,而真正白酒行业的危机可能潜伏在行业之外。

  晨报记者 周治宏

(责任编辑:王思翔)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