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厨亮灶2.0:从监管要求走向经营利器的餐饮行业新范式

2025-11-18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明厨亮灶2.0:从监管要求走向经营利器的餐饮行业新范式

2025年11月18日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洪勇

“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规持续完善,各地也不断推进“互联网+监管”“智慧食安”等举措,构建全过程可追溯、可量化的现代监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明厨亮灶”逐渐从一项食品安全工程成长为餐饮行业数字化治理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中国电信、淘宝闪购对于明厨亮灶2.0的推广,该体系所承担的功能已远远超出监管范畴,而正在深刻重塑餐饮业的经营逻辑、品牌结构和竞争方式。

当前,中国餐饮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消费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双重转折。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加工过程的可视性与透明度,“看得见的卫生”和“看得见的制作”正在取代过去的“价格敏感”“速度敏感”,成为影响下单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透明化不再是监管要求,而成为一种新型品牌资产。明厨亮灶2.0的出现,恰恰契合了这一趋势:它不仅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更成为商家赢得消费者信任、获得平台流量、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商家对于明厨亮灶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根本变化。过去,商家普遍认为明厨亮灶带来额外监督甚至“反人性”。摄像头一旦打开,后厨的每个动作都暴露在公众眼前。但当透明化与技术赋能结合,“被监督”正变成“助经营”。AI自动巡检、流量扶持机制、消费者行为结构性变化等因素叠加,让明厨亮灶不再是负担,而是优质商家突破竞争的利器。

这种变化首先来自技术的跃升。传统明厨亮灶的最大痛点是“装了没人看”。监管部门缺乏足够人力持续监看,餐企总部也难以承担专职稽核成本,导致其实际效果有限。而明厨亮灶2.0依托AI巡检,将“看不看”变成“自动看、智能看、实时提醒”。以淘宝闪购与钉钉推出的“食安钉”为例,AI可识别员工未戴口罩、操作台未清洁、食品交叉污染等问题,并第一时间提示门店处理,实现自动记录与整改闭环。过去人工线上稽核一天最多查看四家门店、线下稽核一天仅能跑两家店,AI巡检则支持“一人管百店”。这不仅显著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也提升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信心,使明厨亮灶从技术瓶颈走向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力量来自消费端。预制菜争议下,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的需求激增,后厨展示成为影响下单的关键变量。以王春春鸡汤饭为例,品牌强调“每天四小时现熬鸡汤”,但消费者难以直接看到熬制过程,容易误以为使用预制汤底。过去若依靠广告自证,成本可观。而接入明厨亮灶后,真实后厨直播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消费者可直接看到从早上七八点开始的熬汤过程,品牌可信度显著提升,外卖单量增长28%,老顾客复购率提高19%,好评率提升23%。实践证明,当透明化成为真实资产,明厨亮灶就从成本中心变成了增长引擎。

行业中越来越多商家愿意主动拥抱明厨亮灶,正是基于这种由技术与消费趋势共同推动的价值重构。淘宝闪购近期启动的“明厨亮灶2.0”推广计划,联合中国电信、海康、萤石、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钉钉等共同构建跨平台AI协同生态,为商家免费提供摄像头设备、AI巡检服务和数字化管理工具,并在流量侧给予明厨亮灶店铺专属展示机会、会场扶持和搜索加权。透明化从此与流量、口碑、曝光直接绑定,使明厨亮灶成为新的“经营资源”而非单纯的监管要求。

更深层的意义则体现在行业治理模式的变革上。过去的食品安全治理依靠监管部门抽查,而明厨亮灶2.0通过AI巡检、骑手随手拍、消费者点赞评价等机制,构建了一个“多源感知—智能预警—快速整改”的现代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可基于数据进行精准监管,平台承担更多公共责任,商家通过透明管理降低舆情风险,消费者也成为共治参与者。这一结构推动了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推动了行业管理模式从“监管型”转向“协同型”。

从全行业看,明厨亮灶2.0正在改变餐饮市场的竞争逻辑。透明竞争力正在成为未来餐饮企业的重要分水岭。坚持规范操作、保持高卫生标准、能够接受公众检验的企业,会在透明体系中自然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平台的流量支持。而依赖低标准、低透明度的门店,将在新竞争结构中逐渐被淘汰。这种机制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生态。

在国家倡导消费提振、强调食品安全、推进数字治理的大背景下,明厨亮灶2.0不仅是监管手段创新,更是餐饮行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透明化治理让消费者更放心,让管理更高效,让优质商家得到真正的市场回报。对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餐饮行业而言,“看得见的后厨”不仅关系安全与合规,更关乎信任、品牌和增长。

明厨亮灶正从监管“紧箍咒”走向行业“金箍棒”,为中国餐饮业打开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健康、更加高质量的新未来。(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 洪勇)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