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的“文化破圈”与“经济新生”

2025-11-14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千年古都的“文化破圈”与“经济新生”

2025年11月14日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座椅缓缓升起,耳边传来风的呼啸,9月底开业的曲江飞行剧院,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穿越时空之门,在可触可感的感官盛宴中沉浸领略大唐瑰丽,仅开业一个月便吸引上万游客驻足。

2025年,西安市以“文化兴市”战略为引领,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文化业态、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西安接待游客16011.2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024.11亿元,逆势增长8.03%,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守根铸魂: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西安城墙既能读懂过去,也能拥抱未来。”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说。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已构建起“文物本体监测+环境整治+活化利用”体系——永宁门段遗址展厅用AR技术复原唐代城防场景,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通过3D打印重现隋唐门道结构,西安马拉松、新春灯会等品牌活动更让“城”的文化记忆融入当代生活。

大唐不夜城游人攒动

这种“活态保护”理念贯穿西安文化传承全过程:大唐不夜城的“诗乐舞”演出将唐诗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年吸引观众超百万;碑林博物馆对馆藏珍贵碑刻全面数字化采集与处理,让游客可以细腻领略书法神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兵马俑”项目,让全球用户在线参与陶俑修复……截至2024年12月底,西安拥有各类博物馆163座,全年吸引游客超3500万人次。“场景化与智能化的讲述方式,让孩子很小就能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11月1日,在西安博物院参加亲子研学半日游项目的王女士表示。

破圈生长:文化产业激活城市经济新动能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已成为现象级文化IP。这个以唐文化为底色的唐风沉浸式主题乐园,不仅还原了唐长安城坊市繁华场景,更通过“影视IP+文化创意+全感官沉浸式体验”模式,开业以来接待游客量突破700万人次,新消费场景也以辐射效应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汉服产业增收。“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唐文化,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构文化消费场景。”陕西文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负责人邹林丰介绍,街区将独特的唐文化餐饮、汉服走秀、游戏沉浸式体验与文化消费生态相融合,在激发游客文化归属感的同时,持续带动街区二销创收,2024年全年街区总收入达2.3亿元。

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

文化产业的“破圈”,源于西安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实践。随着《长安三万里》《俑之城》等现象级动画电影的火热,西安成立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吸引32家全链条企业集聚,原创多部XR项目、参与制作500余部微短剧,总体营收超亿元。如今,全年不停的演赛安排成为西安新的文化标志,紧跟这一流量密码,西安从交通配套升级到消费业态创新,通过“情满长安”特色旅游品牌让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赴场观演、观赛,顺便“打卡”城市地标,演赛经济不断拓展的广度与深度,也为西安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西安奥体中心累计举办大型演唱会12场,吸引20万人跨省奔赴西安,通过‘票根经济’模式至少撬动1.7亿额外消费,从人均花费角度看,演唱会观众是我区其他游客的3.8倍,凸显演唱会对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浐灞国际港宣传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润城惠民:文化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孩子全程看得入迷,一边听音乐,一边还能吃着刚买的小吃,这种体验太新鲜了!”夏日午后,家住碑林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附近的市民张女士抱着孩子,驻足停留欣赏阳台音乐会。近年来,随着西安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步伐,西安将文化培育蕴含其中,左手艺术、右手烟火正在成为西安人的生活图景。

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阳台音乐会

“我很早就想看这部话剧了,现在演到家门口,必须要到现场去。”12月19日,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话剧《断金》将在陕西大剧院出演,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的陈老师早早便买好了票,要去现场感受魅力。西安演艺集团剧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维周表示,在西演集团运营的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西安广电大剧院、西安易俗大剧院、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等4个演出场馆,2025年有560场次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85%,很多热门演出一票难求,这么多年西安的“文艺范儿”越来越浓。不管是《无界长安》《赳赳大秦》的驻场演出,还是《天工开物》《只此青绿》等巡演火爆的大热剧目,尤其是今年6月花游世锦赛中国队“秦俑”入魂在西安夺冠,西安市民从过去打着“飞的”去北上广看演出到家门口乘地铁享受顶级文化赛事盛宴,这份在城市文化脉动中找到自己坐标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向新而行: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新窗口

“长安,是世界的长安。”在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来自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汇聚西安,共同演绎“丝路同心 艺术同行”的文化主题。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安以文化为桥,推动文明互鉴。“文化兴市,最终是要让西安成为更有温度、更具认同的城市。”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共德教授认为,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强市”,西安的探索为同类城市提供了样本——既守住历史根脉,又激活创新因子;既满足群众需求,又提升城市能级。

秋日午后,大雁塔小学的“红领巾大讲堂”中,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剪刀游走间,“长安”二字渐次显现,这或许正是西安文化兴市的最佳注脚: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当下的生活、未来的希望。当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在这里交织,西安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