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顾珵
“您这脾胃有点虚寒,平时要少吃生冷食物。”在片仔癀国医堂,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们纷纷伸出手腕请老中医把脉,咨询身体调理方法。如今,类似场景在各地中医馆已不鲜见。
当下,保温杯里泡枸杞、每天练八段锦、定期艾灸推拿……这些以往被视为中老年人专属的养生行为,正逐渐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保健食品消费人群中,25岁至40岁群体占比达39%,超过了51岁以上群体31%的占比。抗疲劳、抗焦虑、助睡眠、滋补等成为年轻人主要需求,助推康养消费风潮。年轻人日益增长的养生需求,正在推动中医药市场的变革,而这片热潮背后,是中医药老字号百年积淀的焕新之旅。
一方面,老字号积极挖掘传统经典方剂,并借助现代科技进行研发创新。比如广药集团旗下的小柴胡颗粒,源自东汉《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近年来,光华公司通过组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智能化生产车间、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等方式,为这剂“老药方”注入新生命。企业还针对年轻人偏好,推出小柴胡汤丸等新剂型,以便携和服用的便利性赢得市场欢迎。胡庆余堂则认真研究清朝光绪年间胡庆余堂“堂薄”及《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从“两仪膏”、“益母膏”、“雪梨膏”、“玫瑰膏”等数十种古方中获得启发,推出特色膏方产品。2021年,胡庆余堂膏滋系列产品销售额超过2亿元。
另一方面,老字号也积极拓展消费场景,通过跨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同仁堂开设“知嘛健康”复合概念店,推出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等“养生咖啡”,门店一层可品尝咖啡,二层提供中医问诊;胡庆余堂药膳馆形成“医师开方、药师配方、厨师烹饪”的“三师合一”体系,开发明目补肝的首乌肝片、润肺清心的麦冬黄瓜等特色药膳。老字号不再深居古籍药柜,而是走入市集、融入生活,以跨界创新诠释“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智慧。
“轻养生”产品的推出成功抓住年轻市场。胡庆余堂推出的新款黑芝麻丸采用麦芽糖醇替代蔗糖,当年售出230万罐,销售额超4600万元;达仁堂将章氏紫草膏化身国风口红大小,防晒霜注入黄芩等草本成分;童涵春堂开发结合本草精油的香氛蜡烛、香囊等产品,部分联名款甚至卖断货。
社交媒体在此轮养生热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凭借知识科普、博主推广及短视频广泛传播,年轻人可轻松获取丰富的养生方案。在广州中医药养生志愿服务夜市活动中,“网红医生”李东海主任中医师开设的主题公开课备受关注,他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护肤与中式养生操账号总获赞超913万,粉丝数量突破百万。天津市中医文化市集融合千年智慧与现代创意,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
政策支持也为老字号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21—2025)》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旅游/康养”新业态。南阳依托医圣张仲景故里建设医圣文化园,推动文化交流、中医诊疗与旅游融合;邢台内丘县利用扁鹊文化资源和酸枣仁特性,打造“助眠”康养品牌,布局11个酒店民宿项目。
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千年岐黄之术焕发时代生机,为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其传承与创新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关系到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与振兴。在年轻人养生热潮推动下,老字号正以创新为引擎,在不断蜕变中焕发新生,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