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援助彰显更多民生温度

2025-05-14 11: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327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这是该条例自2002年施行以来的第三次修订。本次修订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对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3类人员取消法律援助事项限制,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近一段时期,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等地也先后对本地区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了修订,拓宽法律援助范围,优化法律援助方式,完善法律援助程序,法律援助的“民生温度”进一步彰显。

  法律援助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法律援助机构、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法律援助的精准度和效果也大有不同:一是法律援助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机构受资金、人员等资源所限,无法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二是律师专业水平存在差异,由于部分地区缺乏专业法律人才对受援人需求进行精准评估,导致无法为其匹配最合适的法律服务并满足受援人的实际需求。笔者了解到,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如复杂的商业诉讼或涉外案件,通常会因专业律师的稀缺而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三是法律援助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律师存在未能尽职履责、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

  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是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主要载体,地区间法律援助资源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法律援助工作的均衡发展。为此,笔者建议应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尽快建立法律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机制,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在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提供法律援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法律援助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援助体系。二是加快建立案件质量跟踪回访和监督检查制度,指导法律援助机构通过案卷检查、回访受援人等方式,督促法律援助人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法律援助质量评查,对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服务态度、庭审准备、质证辩护表现等进行监督,确保每一个法律援助案件都经得起检验。三是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知晓度,通过多渠道宣传法律援助制度,提高公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和利用率,确保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兜底性”工作,既是保障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必要途径,也是维护法治尊严的必然要求,有着其他政务服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次各地积极推进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过程中,笔者欣喜看到,完善法律援助资源配置、提升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已成为修订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期待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早日建成。(谭博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法律援助彰显更多民生温度

2025年05月14日 11: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327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这是该条例自2002年施行以来的第三次修订。本次修订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对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3类人员取消法律援助事项限制,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近一段时期,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等地也先后对本地区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了修订,拓宽法律援助范围,优化法律援助方式,完善法律援助程序,法律援助的“民生温度”进一步彰显。

  法律援助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法律援助机构、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法律援助的精准度和效果也大有不同:一是法律援助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机构受资金、人员等资源所限,无法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二是律师专业水平存在差异,由于部分地区缺乏专业法律人才对受援人需求进行精准评估,导致无法为其匹配最合适的法律服务并满足受援人的实际需求。笔者了解到,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如复杂的商业诉讼或涉外案件,通常会因专业律师的稀缺而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三是法律援助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律师存在未能尽职履责、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

  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是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主要载体,地区间法律援助资源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法律援助工作的均衡发展。为此,笔者建议应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尽快建立法律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机制,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在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提供法律援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法律援助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援助体系。二是加快建立案件质量跟踪回访和监督检查制度,指导法律援助机构通过案卷检查、回访受援人等方式,督促法律援助人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法律援助质量评查,对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服务态度、庭审准备、质证辩护表现等进行监督,确保每一个法律援助案件都经得起检验。三是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知晓度,通过多渠道宣传法律援助制度,提高公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度和利用率,确保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兜底性”工作,既是保障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必要途径,也是维护法治尊严的必然要求,有着其他政务服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次各地积极推进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过程中,笔者欣喜看到,完善法律援助资源配置、提升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已成为修订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期待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早日建成。(谭博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