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产“抱团取暖” 整合之路困难重重

2024-12-26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日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日前在东京共同宣布,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公司将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说,本田和日产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以此方式进行合并。控股公司名称、各方持股比例、人事安排等细节将通过后续谈判进一步明确。

  据介绍,本田和日产计划于2025年6月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控股公司拟于2026年8月正式成立并同步上市。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表示,三菱汽车将于2025年1月底之前就是否参与合并作出最终决定。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来袭,日本汽车制造商转型迟缓。日本车企销量不断下滑、经营陷入困境,促使它们“抱团取暖”。

  不过,有分析指出,本田和日产的联合难以真正解决自身困局。

  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此前受访时指出,本田和日产的业务相似性高,两家公司很难找到协同效应,合并无法带来显著的互补优势。双方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交易”。

  日本《每日新闻》说,本田和日产均以乘用车为业务中心,其在海外出口国及投资项目上有着不少重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日本经济新闻》称,本田和日产各自有着不同的企业历史与企业风格,就如同油和水一般,双方的整合需要克服巨大障碍。

  日本媒体评论称,合并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如今本田和日产的核心业务仍以燃油车为主,在新能源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相对薄弱,双方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保持竞争力,是合并后面临的重要挑战。

  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认为,本田和日产各自拥有关键技术及产品系列,未来能否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加成效应,是合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战略师窪田真之指出,整合电动化和智能化资源无疑会提高效率,关键是两家公司如何在管理决策上避免内耗。如果不能迅速决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本田日产“抱团取暖” 整合之路困难重重

2024年12月26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秦天弘

  据日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日前在东京共同宣布,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公司将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说,本田和日产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以此方式进行合并。控股公司名称、各方持股比例、人事安排等细节将通过后续谈判进一步明确。

  据介绍,本田和日产计划于2025年6月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控股公司拟于2026年8月正式成立并同步上市。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表示,三菱汽车将于2025年1月底之前就是否参与合并作出最终决定。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来袭,日本汽车制造商转型迟缓。日本车企销量不断下滑、经营陷入困境,促使它们“抱团取暖”。

  不过,有分析指出,本田和日产的联合难以真正解决自身困局。

  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此前受访时指出,本田和日产的业务相似性高,两家公司很难找到协同效应,合并无法带来显著的互补优势。双方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交易”。

  日本《每日新闻》说,本田和日产均以乘用车为业务中心,其在海外出口国及投资项目上有着不少重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日本经济新闻》称,本田和日产各自有着不同的企业历史与企业风格,就如同油和水一般,双方的整合需要克服巨大障碍。

  日本媒体评论称,合并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如今本田和日产的核心业务仍以燃油车为主,在新能源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相对薄弱,双方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保持竞争力,是合并后面临的重要挑战。

  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认为,本田和日产各自拥有关键技术及产品系列,未来能否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加成效应,是合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战略师窪田真之指出,整合电动化和智能化资源无疑会提高效率,关键是两家公司如何在管理决策上避免内耗。如果不能迅速决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