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为径 这家建筑央企越发朝气蓬勃

2023-12-28 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以“新”为径 这家建筑央企越发朝气蓬勃

2023年12月28日 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自宸 武汉报道

  冬至清晨,山城重庆在氤氲雾气中苏醒。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项目现场,数十座凌空百米的桥墩间,由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智能筑桥机正推进桥梁悬臂智能化施工。这一全新桥梁建造系统,让桥面结构仿佛有生命般生长、合拢。

  攻克山砂混凝土技术难关、研发“空中造楼机”“桥梁造塔机”等智能设备、创新“微爆破”工艺、打造零碳排放工厂……成立70年来,中建三局三公司坚持以“新”为径,不断创新工艺、迭新装备、革新理念,在建筑领域创造百余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以蓬勃之姿引领行业发展。

  技术创新:敢为人先填补行业空白

  走进中建三局三公司企业文化展厅,一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奖状上写着:“为表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此奖状,以资鼓励”“受奖者:国家建委第三工程局五公司试验室”“合作完成的成果:山砂和细沙混凝土——山砂混凝土研究”。

  国家建委第三工程局五公司正是中建三局三公司的前身。这项成果的参与者周启鹏介绍,1971年,企业调迁至贵州六盘水参建水城发电厂,由于地处深山,就地取用杂质较多的山砂,可能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而从数百公里外调运河砂,费时费力且成本极高。

  周启鹏说,为攻克山砂混凝土应用技术难关,公司成立技术小组,对山砂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抗拉、抗折等性能进行试验。然后再对不同砂、石、水泥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疲劳试验,最终验证了山砂可用于重复荷载的构件中。相关研究成果被建筑行业权威期刊登载,山砂也得以在水城发电厂和其他“三线”工程中大范围使用。

  自1953年成立以来,中建三局三公司一直坚持开展技术创新,在建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建造技术与经验。

  在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建设中,创新使用“蛋壳形屋顶”,与全国同类型建筑相比,实现造价更低、施工周期更短;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建设中,仅用157天便完成定额需要450天的工期任务,创造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史上罕见的“富山速度”;在上海正大广场项目施工中,利用电脑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实时仿真,开创数字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应用的先河……

  “重庆陆海国际中心、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杭州国际体育中心都是我们修建的,我们的名牌工程遍布全国乃至全球。”中建三局三公司总工程师丁伟祥介绍,在机场站房、桥隧道路、石油化工、超高层建筑等领域,企业已形成千余项专利、技术、工法,为不断拓展建筑的高度、跨度、深度提供解决方案,累计揽获鲁班、国优奖近60项。

  装备迭新:智能建造引领行业风向

  “可以顶升。”在武汉泰康金融中心项目,随着技术人员一声令下,由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空中造楼机”缓缓启动。这座建筑高度约270米的武汉全新地标建筑,将以约5天一层的速度“拔节生长”。

  中建三局三公司“空中造楼机”研发团队负责人李劲介绍,“空中造楼机”是超高层建筑轻量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由支撑动力系统、钢平台系统、挂架及防护系统等组合而成。工人在全封闭平台内就能完成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流水作业,实现了数百米高空的工厂化建造。

  中建三局三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廖继说,过去超高层建筑建造中,普遍采用滑模、爬模、提模等施工技术,无法满足高度更高、结构更复杂的施工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0年起,企业便参与自主研发并更新迭代安全性、便利性、效能更高的“空中造楼机”平台技术。目前,这一平台技术已应用到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中心等多个超高层地标建筑。

  从研发“空中造楼机”起步,中建三局三公司不断拓展智能建造平台应用领域,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突破。

  2019年9月,主跨过千米的长江特大桥——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主塔封顶,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便是工作原理受“空中造楼机”启发而研制的全球首款“桥梁造塔机”。

  李劲说,“桥梁造塔机”具有一键启动、同步顶升、自动调平、实时监控、安全平稳、精准高效等特点,不仅可抵御14级大风,还使施工效率提高30%以上,尤其是在低温环境、工期紧迫条件下的优势更为明显。

  智能建造不仅推动企业发展“更上层楼”,更引领行业发展风向。

  由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桥梁造塔机”“住宅造楼机”等接连亮相2022年、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其中,“住宅造楼机”入选住建部发布的《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理念革新:高效低碳“筑”力绿色发展

  空调风管走向与主体结构“相撞”、给排水系统在个别部位受到阻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标高交叠……走进中建三局三公司BIM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电子模拟“预施工”,电脑上频频闪烁的红字信息,提醒大家还应对项目图纸进行优化,避免施工时遇到“真”问题。

  中建三局三公司BIM中心负责人雷全勇介绍,过去建筑施工往往是土建、钢构、安装、装饰等专业各自按图施工,过程中进行调整,难免出现图纸有出入、交接不明晰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返工。这不仅延误工期,还会产生大量物料损失,甚至造成污染。

  雷全勇说,为破解这一问题,公司在多个重点项目配备500余人的专业BIM团队,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的深入研发应用,通过一模统筹、一模到底,让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构件、每一道工序都清晰可见,施工更加高效,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幅降低。

  这是企业加快探索绿色建造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业务,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建三局三公司始终把更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

  来到湖北襄阳的鱼梁洲,这片曾经土壤贫瘠、树木稀疏的江中荒洲,如今已蝶变成当地最大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中建三局三公司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项目经理安应黔介绍,2019年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项目建设启动以来,便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新型建造工艺、建筑新材料,不断优化荒洲土壤结构、地形水系,探索植绿复绿。目前已改良135万平方米土壤,栽种100万平方米植被,鱼梁洲正在实现全域绿化。

  “砥砺奋进70年,不忘初心再出发。”中建三局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延波表示,企业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匠造绿色建筑,推动产业升级,作出央企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