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贷优惠也“扎堆” 最低年化利率“1字头”

2023-12-12 07:4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彭 妍

  又到岁末时点,多家银行悄然打响消费贷“价格战”。

  记者也了解到,有银行通过发放优惠券、折扣券等活动揽客。例如,“多重好礼限时掉落,有机会享1.1%(单利)年化利率券”、“(单利)年化利率最低2.8%固定利率券,限时秒杀”。但是,多家银行开展的营销活动,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申请到,银行的最低利率均有一定门槛和条件。

  享受低利率条件多

  近期,多家银行围绕降低消费贷利率推出各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宁波银行“宁来花”近期推出感恩福利,对于部分特邀客户借款有机会享1.1%(单利)年化利率券。该行在12月期间针对新客还推出限时秒杀2.8%固定利率券的活动,“直接贷”产品(单利)年化利率最低可至2.8%。该优惠券每天仅限量5张。

  宁波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这类利率券释放额度非常少,低息贷款利率并不容易得到,需要“拼手速”。

  除部分银行的限量低息利率券外,有银行推出“组团优惠”活动,有的银行则针对特定人群(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职员工)提供利率优惠。

  北京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申请该支行消费贷利率有优惠,首笔提款年化利率最低可以达到2.98%,额度最高50万,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需要10人组团才可享优惠利率。

  “如果借款人所在单位为优质单位,消费贷最低利率可达到3.2%,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贷款利率为4.02%。”上述工作人员补充道。

  据北京地区另一家银行客户经理介绍,该行消费贷年化利率最低可到3.18%,但是所在单位需是事业单位。“如果是普通单位,消费贷利率为4.6%至4.8%。”该客户经理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近年末,部分银行积极冲刺消费贷的原因是:其一,临近岁末消费旺季,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促消费、扩内需,商业银行为了支持扩大消费,在消费贷营销和投放上持续发力。其二,部分商业银行消费贷目标尚未完成,因而积极冲刺投放目标。

  贷后管理需加强

  “促消费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银行大力发展消费贷业务,调降消费贷利率,有助于拉动居民消费水平,支持消费复苏,激发市场活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银行自身经营来说,消费贷业务是实现“大零售”转型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发挥金融服务的普惠属性,满足更广泛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

  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行是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的结果。银行下调消费贷利率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消费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杜阳认为,消费贷作为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特别是在贷后管理方面,一些客户选择通过消费贷进行套现,转而将资金流向非消费领域或高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水平。

  “银行要加强消费贷的贷后监管,确保消费贷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切实发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振市场消费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可以加强消费贷款的审批程序,确保贷款用途符合相关规定。通过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关支出证明等,以核实贷款用途。二是可以要求借款人将贷款金额存入专门的账户,限制其只能在特定消费领域使用。通过对账户资金流向的监控,可以确保贷款用途符合规定。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对消费贷款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测和跟踪。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资金异常流向,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杜阳进一步表示。

  “目前商业银行消费贷利率已降至近年来的低点,继续下调空间有限。”杨海平表示,为应对消费贷“内卷”,可以考虑以下布局方向:其一,发展场景化消费金融,利用金融科技实现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的链接。其二,发展品牌化消费金融,与绿色消费相结合,推出针对绿色消费的金融产品,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其三,开展综合化个人金融服务,通过对消费贷客户进行交叉营销,提升客户的综合收益贡献。

  杜阳建议,除了依靠价格竞争外,银行要注重消费贷产品创新、数字化建设、风险管理和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开发更多潜在优质客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行消费贷优惠也“扎堆” 最低年化利率“1字头”

2023年12月12日 07:4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彭 妍

  又到岁末时点,多家银行悄然打响消费贷“价格战”。

  记者也了解到,有银行通过发放优惠券、折扣券等活动揽客。例如,“多重好礼限时掉落,有机会享1.1%(单利)年化利率券”、“(单利)年化利率最低2.8%固定利率券,限时秒杀”。但是,多家银行开展的营销活动,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申请到,银行的最低利率均有一定门槛和条件。

  享受低利率条件多

  近期,多家银行围绕降低消费贷利率推出各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宁波银行“宁来花”近期推出感恩福利,对于部分特邀客户借款有机会享1.1%(单利)年化利率券。该行在12月期间针对新客还推出限时秒杀2.8%固定利率券的活动,“直接贷”产品(单利)年化利率最低可至2.8%。该优惠券每天仅限量5张。

  宁波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这类利率券释放额度非常少,低息贷款利率并不容易得到,需要“拼手速”。

  除部分银行的限量低息利率券外,有银行推出“组团优惠”活动,有的银行则针对特定人群(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职员工)提供利率优惠。

  北京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申请该支行消费贷利率有优惠,首笔提款年化利率最低可以达到2.98%,额度最高50万,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需要10人组团才可享优惠利率。

  “如果借款人所在单位为优质单位,消费贷最低利率可达到3.2%,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贷款利率为4.02%。”上述工作人员补充道。

  据北京地区另一家银行客户经理介绍,该行消费贷年化利率最低可到3.18%,但是所在单位需是事业单位。“如果是普通单位,消费贷利率为4.6%至4.8%。”该客户经理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近年末,部分银行积极冲刺消费贷的原因是:其一,临近岁末消费旺季,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促消费、扩内需,商业银行为了支持扩大消费,在消费贷营销和投放上持续发力。其二,部分商业银行消费贷目标尚未完成,因而积极冲刺投放目标。

  贷后管理需加强

  “促消费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银行大力发展消费贷业务,调降消费贷利率,有助于拉动居民消费水平,支持消费复苏,激发市场活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银行自身经营来说,消费贷业务是实现“大零售”转型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发挥金融服务的普惠属性,满足更广泛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

  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行是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的结果。银行下调消费贷利率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消费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杜阳认为,消费贷作为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特别是在贷后管理方面,一些客户选择通过消费贷进行套现,转而将资金流向非消费领域或高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水平。

  “银行要加强消费贷的贷后监管,确保消费贷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切实发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振市场消费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可以加强消费贷款的审批程序,确保贷款用途符合相关规定。通过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关支出证明等,以核实贷款用途。二是可以要求借款人将贷款金额存入专门的账户,限制其只能在特定消费领域使用。通过对账户资金流向的监控,可以确保贷款用途符合规定。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对消费贷款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测和跟踪。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资金异常流向,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杜阳进一步表示。

  “目前商业银行消费贷利率已降至近年来的低点,继续下调空间有限。”杨海平表示,为应对消费贷“内卷”,可以考虑以下布局方向:其一,发展场景化消费金融,利用金融科技实现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的链接。其二,发展品牌化消费金融,与绿色消费相结合,推出针对绿色消费的金融产品,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其三,开展综合化个人金融服务,通过对消费贷客户进行交叉营销,提升客户的综合收益贡献。

  杜阳建议,除了依靠价格竞争外,银行要注重消费贷产品创新、数字化建设、风险管理和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开发更多潜在优质客户。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