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宁津“杂技之乡”:匠心传承非遗 坚守初心致远

2018年11月27日 08:1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宁津1127日讯(记者 苏兰)宁津,地处古九河流域,茫茫临洪荒雄浑之气,荡荡激澎湃旷达之风。宁津杂技就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滋育成长起来的一枝艺术奇葩。宁津县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行内亦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以“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而著称的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2岁的男孩在苦练倒立基本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目前,宁津县申报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共35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民俗、游艺与杂技传统体育与竞技10大类。非遗项目工作在德州市名列前茅。全市仅有四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津杂技就占有一席。而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做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培养专业杂技表演人才的学校,在继承传统艺术、传播杂技文化的道路上正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宁津县文体广新局副局长孙景华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

  当我们踏上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地界,去找寻这个“杂技之乡”有关非遗技艺传承的足迹之时,坐落在县城西南一隅的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风景”。

  1122日上午九、十点钟的样子,正是孩子们练功的时候。练功房大厅里,20多名学员正热火朝天地“操练”着,年龄稍小、底子略薄的学员一字排开双手撑在条凳上练习倒立。

学员们表演的高空杂技《绸吊》。经济日报_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能坚持就坚持!脚别放下来!身子顶直了!”作为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的校长,肤色黝黑的石向东如今已经没有授课任务了,可是来练功房看着孩子们日常练习,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言语间也不乏严厉。“年龄小的孩子学杂技,就像一棵小树正在抽枝发芽,不修剪的话很容易长歪了。”石向东说。

  “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修剪的方法不能像以前一样。比方说,过去,我们是学生的时候,一个动作没做好,老师就惩罚我们,甚至超过了我们身体的极限,那种痛苦简直不能承受。现在,我们就比较因人而异,科学训练,既能起到锻炼的目的还能兼顾孩子的的个性差异以及承受力。这些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否则,达不到学校的教学目的,杂技的传承必须有所创新……..”石向东非常诚恳地说。

  每次有人来访,孩子们都会把拿手节目表演给客人们。令人拍手叫绝的舞台节目是《绸吊》,随着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响起,绸吊的表演者17岁的孙君宝和13岁的刘佳美在屋顶吊起的绸带上曼妙起舞,时而在半空中完成惊险的特技动作,时而将绸带套在脖子上进行眼花缭乱的空中旋转。一曲歌毕,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围观的小学员,均奉上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每天5:30起床后就进行压腿等基本功的联系,然后吃饭、上课。每天上两个小时的文化课,其余时间就是练习功夫。晚上7:30后可以看看书,再之后就应该上床睡觉了。”13岁就来到学校学习杂技的孙君宝告诉了记者他一天的作息和练功时间。

  “你有时间看课外书吗?”腼腆的孙君宝说:“没有时间,也没有书可看,我有时会看一下中学的课本…….

  “孩子们确实很不容易,当城市里的孩子还跟父母撒娇时,这里的孩子就为传承一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坚守着,对他们而言,的确很难很苦,甚至他们连电脑、以及图书都没有……..”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挂职到宁津县做副县长的宋蓓蓓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说,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孩子们在教育条件上加油助力。

  事实上,没有经过知识的深度熏陶,很多技艺可能只是表面的技术,而不能上升为艺术。当记者问起表演《绸吊》的两位小演员,是否理解了《美丽的神话》的音乐内涵,两个小伙伴面面相觑说,不知道。我们就按照老师教的动作来做,慢慢就练熟了。孩子们是有天性的,但天才若有通识教育的深度滋养会更加出类拔萃,对杂技艺术的传承也更加有底蕴。

充满活力的学员们将来就是宁津杂技的传承者。经济日报_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目前,学校基本只靠国家的支持,完全是在做“赔本买卖”,但为了将宁津杂技传承下去,还是一直坚守着。

  石向东告诉记者,杂技艺术学校的教学是因材施教,学员擅长哪种基本功就让他练哪种类型的节目。比如女孩子如果柔韧性好又不恐高,就可以尝试练习类似《绸吊》这样的高空节目,而在基本功非常过硬的基础上,要练出一个可以登台表演的节目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经过三至五年左右的杂技启蒙,杂技艺术学校的孩子就可以“出师”去各地或大或小的专业杂技演出团体接受磨砺了。

  有诗人对杂技艺术给予了完美展现:它是险与美的咏叹调;它也是力量与技巧的珠联璧合;它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它也如梦如幻、千姿百态,它就是令无数人咋舌称赞的杂技。

  但在石向东和学校的老师看来,所有美好都是练习杂技之“苦”换来的,正如老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暗香来!”

  “未来想干什么?我就想在这里努力加油练习本领,而且,我比其他同学大,我要做表率,赶快练好功夫,从这里走出去,到国内外表演挣钱给爸爸妈妈,然后长大了也可以再教更多的小弟弟小妹妹。”说这些话时,孙君宝脸红红的,在他尚显稚嫩的目光中,记者读出了他对杂未来的期盼。

  今年28岁苏昭敏,孩子们的老师,她就是14岁到了杂技学校,刻苦努力成为台柱子之后留校当老师。她为学校争得过不少荣誉,还参加了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

  “能回来当老师是一种荣誉,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老师的。我们很多同学长大了都不得不转行,但是我热爱这门儿艺术,我跟随我的老师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过来,也带了很多小同学。这次你们观看的《绸吊》的曲子就是我从网上找的,因为这首曲子比较好听,是老少皆宜的曲子…….”苏昭敏一边说一边微笑着把脸扭向身边的中年女老师。

  而这位中年女老师也是当年跟石向东校长一起是杂技学校的台柱子,学校的四名专业任课教师都是杂技学校的学员出身,都曾经在杂技舞台上演绎精彩。今年46岁的何存华是四名专业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不善言谈的她只是默默地冲记者笑了笑转身去纠正正在练习“丢帽子”的学员的动作。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无数家长追求将孩子送去名校,交给名师。在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甚至只有厨房没有食堂。但它却着实是一所有50多年历史的“名”校,从这里走出的很多孩子都活跃于民间大舞台乃至世界舞台。

  “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有的得过杂技界最有名的‘金小丑’奖,有的打破过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有更多的学生可能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他们在学校吃过的苦学的艺没有白费,他们每个人都是宁津杂技传承的一份子……..”石向东校长的话质朴而又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殷俊红)

精彩图片

宁津“杂技之乡”:匠心传承非遗 坚守初心致远

2018-11-27 08:1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