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生态文明看甘肃】和政:绿了山野 美了乡村

2018年06月22日 13:28   来源:甘肃日报   王睿君

  原标题:和政 绿了山野 美了乡村

  本报记者 王睿君

  走进和政县新营镇大沟村,但见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水泥铺设的通村公路自东向西蜿蜒而过,风格各异的“小康屋”依山而建,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绘制出一幅优美的山村画卷。

  然而,就在几年前,因新栽树木成活率低、管护粗放以及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等原因,和政县生态环境一度堪忧。“半夜经常有人偷砍树木,牛羊也是走哪吃哪,山上到处悬着石头,随便下点雨,石头就往下滚。”提起往事,新营镇党委书记李伟仍心有余悸。

  和政县地处临夏州南部,全县21万多人中,农业人口占到了80%。长期以来,当地居民“靠山吃山不养山”,毁林开荒、伐木取薪、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情况时有发生。

  “过去,群众认识跟不上,生产生活方式固化,使得全县绿地面积有所减少,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已成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县林业局局长马维权说,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县,拥有全州70%以上的林地面积,和政县的生态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为此,和政县拉开了“一手播绿、一手护绿”的生态治理大幕。

  按照“增加绿化面积、发展特色产业、狠抓森林资源保护”的工作思路,和政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并采取春、秋造林相结合,义务植树与工程造林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使全县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城乡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2018新营镇春季造林现场,数万株半人高的云杉树整齐地扎根在草地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山头。“今年县里打算造林10万亩,目前已经完成4.3万亩,其中经济林1.5万亩。”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群众偷伐、放牧,归根到底是因为穷。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关键,是改变群众的贫困面貌。”马维权说,县里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吸收大批贫困群众加入到植树造林和生态护林队伍里,使之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确保生态建设脱贫一批,生态管护脱贫一批。

  在漫山遍野插上苗木的同时,当地群众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今年年初以来,每天早上8时,大沟村贫困户马登英都会乘坐“通勤车”前往新营镇造林现场,开始一天的工作。“造林期间,我每天都有80元的收入,造林结束后,我做护林员每年收入8000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挣的钱,脱贫总算有了指望。”马登英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在和政县,像马登英这样的贫困户护林员有189人。造林、护林工作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也让生态保护的理念走进了千家万户。“原来收入靠伐树,垃圾到处扔,日子过得穷不说,生活环境也很差。”马登英说,现在种树、护树都能挣钱,环境也改善了,村里还有人办起了农家乐,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

  在和政县城北部的三合镇尕新庄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啤特果的传统。结合这一特点,“能人”曹辉于2011年成立了和政县辉林啤特果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连年提升。

  “在这里,大家不但能打工挣钱,还能学到科学的种植技术,所以农户入股的积极性都很高。”曹辉说,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多亩,吸收周边农户104户,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已累计带动周边农户300多户。

  发展啤特果产业,不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让更多的群众从中获益。2017年,因啤特果喜获丰收,尕新庄村村民曹全华一家成功脱了贫。“我用在合作社里学到的技术,管理自家的果树,种植效益比以前提高很多,去年光卖果子就挣了3万多元,加上每月在合作社里打工挣的2000多元,日子一下宽裕了。”曹全华说。

  如今,和政县正以植被覆盖率95%,森林覆盖率36.56%的优异成绩,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

【生态文明看甘肃】和政:绿了山野 美了乡村

2018-06-22 13:28 来源:甘肃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