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项润:国民质量意识教育是质量型发展之基

2018年04月19日 09:32   来源:中国质量报   

  □本报记者 段曙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质量型发展,不是概念,而是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作为国家意志,明确了历史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根本目标、路径和方向。

  那么,什么是质量型发展?如何实现?基础如何?在第三届中国·泰山质量论坛召开之际,记者就质量型发展的根基性等问题采访了中国·泰山质量论坛发起人、质量专家项润。

  项润指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源头是质量意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过程是数量型增长的阶段,当温饱得到保障之后,心理型、知识型的需求就表现出来,老百姓的质量意识“需求侧”已经升级。同时,应该看到,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世界都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是最好的证明。这是社会质量意识在商品价值规律作用下,用脚选择的结果。

  项润阐述到,国家的质量型发展,所指质量不限于产品、服务、工程这些物性结果。质量可概分为产品、管理、文化3大层次,形象些说,产品质量是蛋,管理质量是鸡,文化质量是基因。国家围绕人的质量、组织质量、文化质量3大主体,组织人文、自然、生态3大资源体系,按照发展所需产出物性质量、知识质量、文明形态质量。所以,质量型与数量型的根本差别是质量主导数量还是数量主导质量。数量型发展要素是速度、规模、机遇、盈利,特征是速度、粗放、不可持续,质量型发展要素是性价比、质效比、能耗比,基本特征是效能、精益、可持续。

  面对这种历史性质变,怎样才能抓住国民质量意识教育这一质量型发展之基,项润建议,首先,需要建立起相对较为完善的质量社会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大学的学校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面向公众的社教内容与体系。作为国家的责任,国民质量意识塑造与提升需要专业的质量教育体系和质量社教体系两个轮子同时转动。其次,政府的社会质量职能不能受限于产品属性的系统工作,而应包括了顶层的文化意识,中层的组织治理与运营两大质量系统,其中,重要的是营造质量环境。第三,质量型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为代表的各种组织,这些组织是母体,其质量决定着其产出物的质量,企业等组织作为国民质量意识塑造的一个个熔炉、据点、桥头堡,其价值和意义十分突出。第四,质量的社会舆论体系的系统性表现。国家质量意识的塑造,媒体具有翅膀性作用,但媒体只是个体,要组成媒体翅膀的世界阵列,需要国家意志的统筹、运筹。

  如何逐步转变并强化国民质量意识?项润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他指出,塑造国民质量意识,关键是上述4大主题内容的系统行动、协同行动。首先是国家质量意志的表现,具体体现在政府的质量职能中,要强化国民质量意识塑造与导航的到位度、优质度、实效性,在质量的学校、社会建设中关键是内容、机制、模式、体系、人才队伍的形成,以及媒体的新闻自觉与社会管理如何叠合一致、企业等组织主体的质量自觉等。其次,着重加强质量学科体系的建设。国家应以国家行为组织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等,填补质量学科体系的空白,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两大体系的内容、模式、机制,特别是建立质量大学,以及在即有大学中设置质量院系、专业等。第三,加大政府、企业、学校、社会4层面专业质量人才队伍的塑造、建设、催化等,特别是首要决策者质量能力与意识的塑造。第四,全社会应一起着力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的强大质量氛围。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