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掀起全民热议。今年9月30日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电子发票正式登场。旅客凭身份证或二维码即可进出站,曾伴随几代人出行的“纸票时代”悄然谢幕。
薄薄的车票,藏着几代人最珍贵的记忆。有人将大学报到第一次离家远行的车票精心夹在书本里,有人把与爱人共赴归乡旅途的双人票视为爱情信物。它不仅是纸片,更是离别时的不舍、漂泊时的牵挂。在实名制推行前,纸质票是进出站的“通行证”,承载着无数旅人的离合悲欢。如今,无纸化浪潮席卷而来,纸质票的实用性逐渐褪去,退出舞台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电子发票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旅客再不用为“丢票”和“找票”发愁——车票被洗衣机搅成碎片、在行李箱夹层里翻找半天的日子一去不返;单位报销也无需往返车站打印凭证,线上操作即可完成。铁路部门贴心保留了自助机打印行程信息单的服务,旅客仍能随时获取发车时间、座位号等关键信息,确保出行无忧。若遇发票信息有误或行程变更,还可随时重新开具电子发票。这些举措既顺应了数字化潮流,也照顾了特殊群体的需求。
纸质票的退出不是简单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记忆。它曾是铁路技术变革的缩影——从硬纸票到软纸票,从寥寥数字到姓名二维码,每一步进化都印着铁路部门与时俱进的服务印记。如今,数字化让出行更高效,但那些夹在日记本里的票根、车厢里陌生人递来的温热茶水、时代浪潮中的新奇与感动,早已刻进我们的集体记忆,成为铁路文明与迁徙文化的鲜活注脚。
面对这一变化,公众情绪复杂而真挚。有人遗憾朋友圈里少了晒车票的仪式感,有人担心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旅客在无纸化时代可能面临的困惑。这些声音里,既有对过往的眷恋,也有对铁路服务的更高期待。铁路部门已通过保留人工窗口、提供引导服务等举措回应关切,努力在数字化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
纸质火车票的谢幕,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新旅程的起点。它见证了几代人的告别与重逢,更见证了国家的变迁与前行。当“咔哒”的检票声化作记忆里的回响,当票根变成数字符号,那些关于远方的向往如星火不灭,关于重逢的喜悦似春风常驻,关于归途的温暖若暖阳永随,永远不会褪色。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火车文化”,它不会因纸质票的退出而消失,反而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陪伴我们奔赴下一程山海。
作者:金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