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发布4000余项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04 15: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十四五”以来我国发布4000余项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4日 15: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 佟明彪)“‘十四五’以来,我们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行业,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余项,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在市场监管总局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介绍到。

以标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肖寒表示,先进制造标准是推动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降低产业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布国家标准491项,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高质量参考;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布国家标准95项,为增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太阳能光伏领域发布国家标准221项,在防范非理性竞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团体标准总数的近20%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际标准工作方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

以标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今年以来共发布相关国家标准600余项,有力支撑和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高端化转型方面,《动梁式龙门电火花成形机床 检验精度》国家标准突破了传统机床在行程和精度上的局限,切实提高了大型精密零件的加工精度,进一步满足了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型零部件的加工要求。

在绿色化转型方面,《冶金石灰窑中二氧化碳回收处置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力推动碳捕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多家钢铁企业依据标准开展钢铁流程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可实现吨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千克。

在智能化转型方面,我国制定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国家标准,例如智能工厂建设导则、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工厂安全控制要求等,这些标准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路径。目前,我国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据统计,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

以标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能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在新的赛道发挥好标准的引领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孙沪兵称,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针对这个“未来之问”,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介绍,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编制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联合江苏省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围绕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和量子科技等前沿性未来产业,全面部署未来三年标准化建设重点任务,力争至2027年未来产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新制定各类标准100项以上。

同时,快速成立一批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新成立合成生物、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委会,加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标委会建设,促进技术组织、高校、行业协会、企业交流合作。

此外,探索研制一批未来产业相关标准。近年来,江苏省推动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已牵头制定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13项,首次发布未来产业标准十大优秀案例,牵头制定《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碳化硅外延片》等国家标准,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孙沪兵表示,下一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将深入推进未来产业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支撑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标准化开放合作,增强未来产业国际影响力;长效化推进标准实施应用,激发未来产业创新活力,书写“未来之问”的标准答卷。

(责任编辑:殷俊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