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张艳丽 日前,深圳地铁12号线已顺利完成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即将与市民见面。12号线全长40.54公里,设33个车站,拥有深圳地铁首条穿海隧道。记者了解到,12号线与现有运营线路频繁交汇,并且下穿复杂地质,不仅施工前的征拆改迁工作繁重,施工时还需改造运用新器械、新工法来克服地质和环境困难,极大考验着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多种创新技法的运用下,深圳地铁12号线攻坚克难实现了多个突破,为深圳轨道交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造深圳地铁建设史上多个“第一”
地铁12号线沿线地下水水位较高且不良地层较多、地下水与地表海水具有较强的水力联系。其中,左炮台东至太子湾区间(以下简称左太区间)穿越海域破碎带,极大考验着盾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能力,设计风险等级为一级。
“左太盾构区间工程特殊,囊括了深圳地铁建设史上多个‘第一’。”深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间施工是深圳地铁首次盾构下穿浅覆土海域,也是深圳地铁首次采用泥水盾构机进行掘进施工。”
地铁12号线穿海而过的左太区间隧道自左炮台东站,一路向东下穿海域后到太子湾站,全长911.983米,地铁12号线施工单位中国电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穿海区段地层稳定,项目组在盾构机下穿海域施工前,通过海面作业对该区域进行了注浆加固。“受海风和潮汐影响,现场注浆面临了孔位难以确定、工作平台标高不断变化等各种复杂情况,同时还要及时处理卡钻、断管、海面污染和海上作业等一系列风险。”该负责人表示。
为此,地铁12号线左太区间采用了为海底下穿隧道盾构工程量身打造的“ZTS6450”泥水盾构机。盾构机全长11米,盾构机刀盘直径达6.502米,高度5.45米。是深圳地铁首次应用于水下隧道施工的盾构机。
据施工单位介绍,在海底掘进的盾构机在左太区间左右线分别遭遇了77.4米和66.432米的断层破碎带,水深、浅覆土、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反复多变给工程带来了严峻挑战。施工中,深铁建设者以智慧盾构数据平台为依托,实现对掘进参数实时智能监控、自动预警。同时,采用信息化BIM、5D及智能化监控等技术,对工程建设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感知,施工精度和监测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深铁集团联合中国电建通过深化设计、优化方案、盾构选型、专家论证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四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富水砂层、全断面硬岩、下穿海域、穿越既有线等众多施工难题。
岩石强度高挑战大
怀德至福永站区间硬岩段长、岩石强度高,为了高效率破解这一施工难题,工程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土压平衡/TBM双模式盾构工法。“双模盾构具有掘进速度快、刀盘耗损少、功耗低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难度及风险。”中国电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悉,12号线共有27个盾构区间,施工期间投入了36台盾构机。这些盾构机除了可以破解地形难题,还匹配了渣土环保处理系统,使得盾构渣土处理率达到70%、减量率达到40%,有效缓解了盾构渣土外运压力,在推进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地上地下限制多
深圳地铁12号线连接南山、宝安两区,整体线路跨度范围广,用地征拆、管线改迁等问题复杂难解。深铁集团负责人表示:“在建设前期,我们在沿线交通疏解、恢复改迁排水及中低压燃气、绿化迁移、零星拆迁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最终,地铁12号线征拆工作顺利完成,为线路施工稳固了基石。
前期筹备完成的下一步就是开展施工,在地铁12号线与沿线建筑、运营线路交汇区域的施工现场,“盖挖法”被频繁提及。“对于需要穿越公路、穿越建筑的工程段,地铁12号线采用了‘盖挖法’施工,也就是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再将顶部封闭,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中国电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种工法的实施可以将地铁建设对沿线设施的影响降到最低。
换乘站多施工难度大
作为深圳轨道交通中的“换乘大王”,深圳地铁12号线换乘站多达20座(含远期规划),其中9座车站与既有运营线路换乘。在修建此类换乘站时,需要对已建成运营线路的车站进行局部接驳改造、严格控制沉降,从而保障既有线路车站的安全和正常运营,极大增加了施工组织难度。
“施工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太子湾站至海上世界站区间。”中国电建施工管理人员回忆称。该区间需要在山岭段从下方以70°角穿越既有2号线,施工难度很大。“综合考虑后,我们首次采用了悬臂式掘进机施工,这种掘进机施工扰动小、工效高,能够保障既有线路安全运营。”
在深铁集团与中国电建建设者的匠心建设和通力合作下,深圳地铁12号线即将正式开通。未来,地铁12号线将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的接驳效率,推动形成更为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便利市民通勤,助力西部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