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向最深处掘进 三代“盾构机长”春节工地共值守

2022年02月07日 07: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李佳鹏 孙韶华 王璐

  虎年春节,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地下50多米深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正在停机保压,进行全面维修保养,以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按照计划,盾构机从2月9日起将开始继续掘进,预计2月15日前后将穿越最大埋深59米处。

  59米深意味着什么?届时,“京华号”面临的水土压力将达到极限,相当于手掌上站一个160斤重的成人,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对盾构机的设备耐压能力、密封性能等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东六环改造工程量身定制,这个长150米、总重量约4300吨的 “巨无霸”从2021年6月正式掘进,目前已至1227环,成型隧道2454米。

  春节前夕,记者顺着30多米高的安全梯下到始发井,看到一段明亮、宽阔的隧道已初步成型。往前行进,温度不断升高,轰鸣声阵阵,近六层楼高的盾构机头部,18个蓝色电机高速旋转,带动着530吨重的刀盘搅动切削土体,开挖下来的渣土沿隧道内长长的管道被输送到地面的泥水处理厂,过滤沉淀后再循环使用。每掘进2米就要停下来进行一环管片的拼装,再掘进下一环,不断循环,隧道主体结构“一次成型”。

  在施工现场,“5S是标准化的基础”“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第一生命至上”“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等红色警示标语格外醒目。

  “挖得越来越深,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个参数、一个操作的一丁点异常,都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事故。”不到8平方米的操作室里,“盾构机长”王虎然时刻紧盯着屏幕上百多个参数,不敢有半点马虎。

  “以我目前的速度,差不多1小时30分钟可以前进1环。然后就停下来进行管片安装,在这一过程中,有一名机长助理需要进行旁站盯控,确保作业安全。另一名机长助理则用10分钟整理编辑盾构掘进相关资料,再休息20分钟,就要再次准备继续掘进。”在操作间隙,他对记者介绍说,这样循环往复的动作一干就是12个小时。

  除夕夜当晚,“守护”“京华号”的正是这位24岁的年轻人,今年也是王虎然在工地上度过的第二个春节。

  “盾构掘进项目比较特殊,必须保持连续性,不能完全停工。我们和往常一样,要轮流在操作室值班,时刻监控压力、盾构机姿态等各种数据,保持开挖面稳定。同时,要及时补注盾尾油脂,确保密封的状态。”他解释说。

  王虎然的师傅、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盾构副经理孙长松也主动选择春节期间在项目留守。“很快盾构机就要掘进到隧道最大埋深处,现在是关键时刻,覆土埋深大,施工风险高,必须做好各项准备,让设备达到最佳状态,保证一次性快速穿越过去。”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中铁十四局有近300名建设者坚守岗位,其中还包括孙长松的师傅、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孙旭涛。 “三代”盾构机长在春节的工地以并肩作战的方式团圆,共同为“京华号”保驾护航,也见证了中国大盾构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的第一代“盾构机长”,孙旭涛的师傅陈鹏也每日会远程调度指导现场工作。他清晰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仅盾构机依赖进口,甚至施工也依靠国外团队,高价钱请外国工程师调试设备,安装、维修零部件。当时国内盾构市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想要学习参数计算方法、设备管理理念是不现实的。

  我国技术人员一边施工一边摸索钻研,通过反复操作、维修、保养等,慢慢掌握了盾构施工的基本要领。2007年,陈鹏参加了中标的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这是在长江隧道项目中,国内施工团队首次独立使用大直径盾构机施工。之后,我国盾构施工技术一日千里,如今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京华号’盾构月掘进可以达到542米,这在二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南京过江地铁10号线到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再到苏通GIL综合管道工程,孙旭涛跟随师傅陈鹏踏上了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征程,也手把手教学带出了徒弟孙长松。

  代代相传的精神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得到延续。如今能独当一面的王虎然,2020年7月之前还是一名土木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培训、实践操作,他已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盾构机长”。

  开盾构机要胆大心细——孙旭涛曾经告诫孙长松的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王虎然的行为准则。他和黄鲁是“白+黑”搭档,为了确保现场24小时有人负责,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主动盯守在现场,在隧道洞门破除施工时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就在1月25日,他们带领的两个工班刚刚完成了通胡大街风险源的穿越。

  “这是我们第一次操作国产的大直径盾构机,而且下穿的风险源也要比之前多,对个人来说挑战很大,但也是很好的提升机会。”孙长松认为,一个合格的机长不只是要会操作盾构机,还要具备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钻研求精的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能管理运转从盾构掘进、同步注浆、管片拼装、物流运输、管路延伸等这一整个流水线作业的庞大系统。

  一代又一代“机长”的实践不仅推动了施工技术和流程的优化升级,还助力了中国盾构机自主研发快速更新迭代。

  填补空白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技术便是典型代表。“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的浆液凝结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便能快速达到有效强度,实现对隧道的加固和地层的支撑。”孙旭涛介绍说。

  在盾构机掘进中,刀具损坏了怎么办?传统的方式是带压换刀,这需要繁琐的加压进舱、减压出舱等操作,耗时长,费用高,还存在安全风险。对此,施工人员提出了常压换刀的设想,如今成为大盾构研制的常规选项,“京华号”配备的已是第四代常压换刀技术。

  “我们不断根据施工需求去反馈优化设备,比如通过加长台车以及增加管片转运吊机提升了盾构机内部物料运输效率,有效节约了时间。” 孙旭涛举例说。

  春节期间,孙旭涛和孙长松工作“不打烊”,每日对施工现场重点区域巡视排查,及时掌握盾构机的情况,确保春节期间施工安全。对盾构施工耗材及设备的盘点、储存,满足现场施工需求。他们不仅要关注做好现场管理人员及工人的协调工作,还要统筹2022年盾构掘进总体节点计划,提前做好盾构机下穿铁路等重要风险源的施工筹划。

  “希望‘京华号’盾构机平稳穿越,工程建设顺顺利利。” 这是孙长松简单朴素的新年愿望。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