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供应链ABS井喷 规模已达782亿元 至少14家公司涉足以解资金之渴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房地产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企供应链ABS井喷 规模已达782亿元 至少14家公司涉足以解资金之渴

2018年05月23日 07:10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传统融资渠道的收窄,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供应链金融。而房地产行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对资金饥渴的需求,正推动房地产供应链类ABS迅速发展。

  近日有消息称,恒大拟于5月23日左右发行供应链ABS,由深交所发行。据悉,恒大已获100亿元储架发行额度,期限不超过1年,第一期规模约10亿元。消息显示,恒大这笔供应链ABS的基础资产是恒大地产供应商应收账款债券及其附属担保权益,原始权益人为一家注册在深圳前海的保理公司,债务人为恒大地产直接或间接控股的项目公司,共同债务人是恒大地产。

  小小金融CEO刘小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房企多元化融资渠道持续压缩,传统渠道融资均有不同程度收紧,受此影响,今年前4个月房企到位资金增速保持低位状态。为缓释现金流,房企必须开辟其他融资渠道。”

  14家房企涉足供应链ABS

  资料显示,房企供应链ABS的交易结构是,房企供应商作为原始债权人,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资金融通、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这样的模式强化供应商的应收账款管理、增加流动性。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强,银行收紧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额度,公司债市场也暂缓了房地产企业发债。房地产行业通过传统渠道融资受限,而资产证券化则为房企提供了填补融资资金缺口的新融资渠道。

  在刘小峰看来,虽然房企供应链ABS实际融资人是房企的供应商,但对房企也有缓释现金流紧张的效果。在ABS前,房企对供应商的账期是两个月左右。而在ABS后,房企对供应商的账期可延长到一年。正是看到这些效果,房企纷纷发力供应链ABS。

  据悉,目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保理公司转让保理合同债权这一模式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根据网贷天眼研究院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华夏幸福、绿城中国、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阳光城、富力地产、远洋集团、融信集团、中国奥园、和昌集团、恒大等至少14家公司不同程度的涉足供应链ABS。

  “作为一种融资渠道,房企供应链ABS会越来越被房产公司重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网贷天眼研究员高才业说道。

  房企供应链金融破局

  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近几年房企对供应链金融探索动作频频,恒大、碧桂园、万科等企业均有尝试。

  但据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自2014年,恒大地产就尝试采取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实现供应链金融。2016年3月份,恒大推出互联网金融平台恒大金服,在供应链金融上进行创新,邀请供应商、承建商入驻恒大金服信息平台,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解决上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而碧桂园对供应链金融探索也非常早,资料显示,早在2014年,碧桂园就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道口贷”合作,以碧桂园上下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作为转让标的,以碧桂园作为承付企业,为其供应商向社会资金进行融资,解决供应链融资问题。

  2016年8月份,碧桂园正式推出了自有的社区金融平台“碧有信”,其中产品类型之一就是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月,万科投资入股鹏金所。资料显示,鹏金所是一家以供应链产品为主的平台。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型房企将供应链金融和互联网平台结合的趋势逐渐加强,但目前依然处于尝试阶段,且规模有限。”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房企涉足互金供应链金融平台只是尝试,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产业链来说,在此环境下,供应链ABS则是真正解决房地产行业融资的新渠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