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光明网评:完善捐赠机制 让更多海外文物"回家"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19日 08:52
李韵 张倩

“咸阳宫”战国青铜鼎。

    4月10日,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咸阳宫”战国青铜鼎回到了祖国。它是由法国人高美斯先生发起创建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无偿捐赠的。专家从青铜鼎上的铭文推断,该鼎为战国时期韩国所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入咸阳宫,汉灭秦后又收藏于汉宫。清末出土后,便辗转流失到海外。几十天前,对中国文物有很深造诣的高美斯发现了它,便以协会的名义买下来,并毫不犹豫地送回中国,捐赠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4月3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高美斯。他特别强调,此次捐赠,除了物归原主的意图外,还希望能在中国树立起一个文物回流的典范,促进文物回流机制的完善。

    昨日无奈感叹 今天回归暖流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中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流落海外的文物至少有数百万件,散布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中。这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正常渠道传播到海外的,但大部分是通过战争劫掠、盗窃走私或其他非法途径流失的。

    现阶段,我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尤以后三种的社会关注程度更高。

    自2002年,“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启动4年来,已成功购回文物图书(善)本、瓷器、青铜器、家具、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3件(套),珍贵皮影文物6万件。然而,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划拨,面对动辄天价的文物市场,无异于杯水车薪。鉴于有限的资金,现阶段国家只能重点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而民间公益组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资金不足造成的遗憾。比如“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2003年7月启动“国宝工程”,并经过多方努力由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博士捐资购回了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

来源:光明日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