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赵树理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大家 > 正文
 
报人赵树理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22日 15:34

    一个人编《中国人》  

    1940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决定,由华北《新华日报》社办一份通俗化刊物,主要发到敌占区,动员群众参加抗战。

    报社接到通知,决定由赵树理主办,并确定刊物叫《中国人》,出周刊。有过办《山地》和《大家干》经验的赵树理,很快就拿出了一套有关《中国人》的编辑方针,仍然保持了前两份副刊的风格特色。编委会认真讨论了他的编辑方针,基本同意,只是在一些栏目的设置上提出些修改意见。

    赵树理根据编委会的意见,开始筹备。王春问他:“老赵,你准备如何组稿?”

    “我估计像《山地》和《大家干》一样,专业写稿人不愿意提供稿件,得我自己动手或创作,或改编,把各类重要消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练的文字编写出来,叫初通文字的人都能看懂。我把第四版辟为副刊,叫《大家看》,专发快板、鼓词、故事之类的文艺作品。”

    这份每期总共几千字的通俗小报,经赵树理非常投入地编写,效果出奇得好,发行到敌占区,同胞看得十分过瘾;在后方根据地也颇受众多普通读者的热爱。负责印刷的工友们,常常一面印,一面读报上的内容。赵树理编好稿件送去印刷,总要说:“师傅们,你们先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工友们很高兴,围上来一人拿一篇去读。赵树理在一旁一边抽烟一边静静地听他们阅读,听到工友们有念着不顺当的词语,他当即修改,直到大家都很顺畅地读下来。

    《中国人》报的特色愈来愈鲜明,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同事们写了一首打油诗赠他:“《中国人》报,《中国人》报,一个编辑姓赵;他编,他写,他校;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小评论,小报道,大半作品老赵包。”

    一个人如果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会进入痴迷状态,想方设法做这件事,根本不用别人催促。赵树理就是这样性格的人。1940年后半年和整个1941年,他的主要精力全投入在《中国人》报上。配合宣传需要,他写了许多通俗性文艺作品,篇幅小些的,就“近水楼台”登在《中国人》上;篇幅长些的,就送给王春在《抗战生活》上发表。

    文人相轻,古来有之,大城市有,解放区也免不了。那些立志追求高雅文艺的文人,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总是和赵树理的通俗文艺过不去,说:“赵树理缺少深厚的文学修养,写不出高雅作品来,只能写些低层次读物。靠他的作品,文艺创作就完了。”

    听到这些说法,赵树理不置可否,他心里明白:那高雅的东西我也不是没写过,水平不比现在的差。只是那种作品的读者范围太小,看着普通民众缺少当代作品读的状况,我的选择没错。

 

    来源:太原晚报 杨品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