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办《大家干》
《山地》出刊两个多月,时间已经到了1940年2月。牺盟会长治中心区派了几名从大城市来抗日的青年知识分子,到《黄河日报》(路东版)编辑部接管了报社工作,王春被调回中心区重新分配工作。从大城市来的“文化人”,对赵树理编辑的《山地》副刊很不满意:“太土气,没有艺术性!”还了解到他和王春的关系非常好,随即撤了他的职,打发他去当司务长,管伙食。副刊《山地》改为很有艺术性的《晨钟》,内容和形式整个变了面貌,不再发表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之类的通俗作品,都是“啊、呀”满篇的新诗和“充满意境”的新小说。赵树理干厨房伙食工作并不为难,换上一身中式衣裳,拿上一根旱烟袋,痛快地去当司务长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并不长。《黄河日报》(路东版)原是国共合作时,作为统一战线产物出版的。随着“十二月政变”的发生,国共合作破裂,报纸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该报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办的《晋豫报》合并,更名为《人民报》,人员也进行了较大调整,还没有过够司务长瘾的赵树理,被重新起用,继续去编《人民报》的副刊,刊名叫《大家干》。《大家干》仍然坚持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形式,保持了《山地》风格,很受读者的欢迎。
去华北《新华日报》社报到
《大家干》出刊还不到一个月,赵树理接到调令,要他去中共中央北方局主管的华北《新华日报》社报到。他有点纳闷:《大家干》刚刚办了不长时间,怎么又要调走?找到一位管干部的负责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华北《新华日报》新来了一位社长,叫何云,听说你编文艺副刊有特色,想让你去;北方局秘书长杨献珍同志也向他推荐了你,所以决定调你去。”
赵树理交代了《大家干》的工作,起身赶往驻在武乡县安乐庄的华北《新华日报》社。
到了报社驻地,赵树理在一间屋子门口,看到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在给报纸刻插图,站住轻声问道:“同志,问个话行吗?”
刻插图的青年叫华山,听见问话抬起头,看到门口站着个瘦高中年人,披着一件旧棉大衣,挎个手工缝制的布兜,满头大汗,像个过路人。
“你要上哪儿?”华山反问。
赵树理压低嗓音,悄悄说:“这里是华北《新华日报》馆吗?”
华山吃了一惊,心想:这是个什么人,竟跑来打听报馆。华北《新华日报》是保密单位,报社内部都以代号称呼。他装着糊涂又反问:
“你找新华肥皂厂?这一带没有肥皂厂,你到离这儿四十里的西井村看看。翻大山过去,紧走两步,搭黑能赶到。”
华山说完又低下头去刻图,心里却记着这个人的大致面貌,猜测着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