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赵树理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大家 > 正文
 
报人赵树理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22日 15:34

    赵树理找到《黄河日报》(路东版)驻地,见到了王春。两个老朋友几年不见,都非常想念。叙了一番旧事,聊了一阵现在,赵树理把话题转向工作,问王春:“这份报纸你准备怎么办?让我干啥?”

    王春说:“报纸除了消息和时事,计划每期有一版副刊。你有文艺特长,笔杆子也硬,你就办副刊吧。刊名还没有,你拟定上几个,咱们商量定上一个。我的意思是,副刊应当通俗易懂一些,争取让更多读者能读懂,愿意读。”

    赵树理觉得也很合自己的心思,说:“你的话有道理。我觉得副刊就应该这样办,办出咱的特色来,读者对象应该是广大普通人。”

    第二天,赵树理就把想好的几个刊名和编辑计划拿给王春。俩人讨论了一阵,确定刊名叫《山地》。谈到内容和形式,赵树理说:“我想,《山地》的稿件以发动人民群众抗日,揭穿国民党反共反民主和不抵抗主义为主要内容,形式以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为主,争取让广大普通群众爱看。”

    王春说:“我很赞成你的设想。只是,这类稿件比较难组,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不大愿意写,看不起通俗化作品;一般群众又写不出来,你怎么办?”

    “组不来稿我就自己写,或者改编,每期也就几千字,问题不大。我想,等到报纸影响扩大以后,自然就会有人投稿,那时就好办啦。”

    《黄河日报》(路东版)的《山地》副刊如期问世了。稿件基本上是赵树理一个人编成的。他多年读书积累的知识全派上用场,结合时事政治编写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快板、小故事之类大众化读物。他劲头十足,经常开夜车,编出一篇自己认为不错的稿件,会情不自禁地读出来,或者哼几句上党梆子。

    功夫不负苦心人。赵树理付出了劳动,收获也颇丰。《山地》赢得了众多读者。《黄河日报》(路东版)一到,人们抢着看《山地》副刊。贴到长治和附近几个县城的城门洞里,往来行人都驻足观看,经常堵塞交通。

    从长治来报社的朋友,见到赵树理说:“老赵,你编的《山地》影响真大,搞得国民党特务也很头疼。”

    “是吧?这就达到了我的编辑目的。以后咱让他们继续头疼。”

    赵树理后来在“文革”初写的《回忆历史,认识自己》“检查”中专门谈到了《山地》:“……那小报的一版副刊名叫《山地》,由我担任编辑,我便利用我熟悉的那些民间艺术形式来攻他们。老实说,我是颇懂一点鲁迅笔法的,再加上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因素,颇有点威力。这报专往他们所到的地方张贴,贴到哪里读者挤到哪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